理解儿童敏感期 哪有小恶魔?都是小天使 一个自闭症儿童家庭为何走上绝路?
理解儿童敏感期 哪有小恶魔?都是小天使 一个自闭症儿童家庭为何走上绝路?,
下面给大家讲解“理解儿童敏感期 哪有小恶魔?都是小天使 一个自闭症儿童家庭为何走上绝路?”的知识,本站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哦!
温馨提示:本文章素材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和聚合(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只是一个免费信息分享网站,文章仅供阅读参考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196594267@qq.com 核对后马上删除,谢谢!
理解儿童敏感期 哪有小恶魔?都是小天使 一个自闭症儿童家庭为何走上绝路?,
理解儿童敏感期 哪有小恶魔?都是小天使 作家龙应台在散文集《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很早以前看这段话,是站在女儿的角度,想起自己的父母,觉得甚是难过。后来生了宝宝,再看这段话,才终于明白,孩子之于父母,是奇迹一般的存在,小孩子的成长之快,每一天都是一个新模样,你都来不及细看,他一下子就长大了。孩子就像海上的帆船,你要允许他出海航行,经历风险,而你要做的,则是在他起航之前,为他做好万全准备,助他破浪前行。 从前的人养孩子,全靠老一辈的经验之谈,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很多育儿方式已经渐渐落后于时代,如今很多新的育儿研究成果,也是前人闻所未闻的,有些甚至与以前的育儿方式相悖。比如吃手,过去不让小婴儿吃手,认为这是不好的习惯,还要给孩子戴手套,而现在则提倡吃手,因为这是孩子的内在需求,是他正处在口腔敏感期,是他在探索世界。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要想真的帮助孩子,就要了解他的成长规律,在合适的时机引导他做正确的事。还好,有很多育儿专家都在为我们想方设法地摸清这些规律,我们只需看书学习,便能轻松掌握。家庭教育导师李芷怡所著的《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就为我们深入剖析了0——6岁儿童语言、动作、阅读、社会规范等九大成长敏感期,帮助我们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让孩子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李芷怡,NLP亲子导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早期在北京、上海、广州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教师指导。后赴美国进修教育学,在纽约、洛杉矶、休斯顿、西雅图、匹兹堡等地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并提供专业的育儿咨询与治疗,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与长期的经验积累。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认为,孩子有其天生的成长秩序,在其生命最初的6年,从一无所知到逐渐学会探索世界和认识世界,成长和进步是相当巨大的。父母只需要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稍加引导,孩子便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由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0——6岁儿童九大敏感期有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的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详细分为: 视觉敏感期(0——2岁半):可以通过移动黑白相间、明暗反差大的图案激发新生儿的视觉神经,用色彩柔和的玩具,镜子、光盘等反光物品刺激婴儿的视力更好地发育。 听觉敏感期(0——2岁半):听觉和视觉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基础,比起过于安静,孩子更喜欢有声音的世界,适当的噪声,能够发出轻柔悦耳声音的玩具,清晰、简短、缓慢、重复的"妈妈腔",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听力。 口腔敏感期(0——2岁半):小婴儿会本能地把触碰到的所有物品都往嘴里塞,这是他在用自己的嘴巴和舌头与外界沟通,父母不应阻止,而是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以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咬人并非恶意,而是长牙期牙床难受或者寻求关注的表现。 手的敏感期(0——2岁半):穿衣、吃饭,做手工,玩水、玩沙,拧瓶盖,开门关门,都放手让孩子去做,充分开发他的手的能力,进而促进大脑发育。打人是正常行为,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转移注意力,用表情、语言及时制止。 行走敏感期(0——2岁半):孩子学走会经历摇摇晃晃扶墙站立——蹲起掌握平衡——迈步——会走四个阶段。喜欢体验不同路面的乐趣,不要怕脏就不让孩子去尝试,父母要做好保护。不要使用学步车,反而不利于孩子正常学走路。 语言敏感期(0——2岁半):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方便孩子通过不断地模和重复,掌握说话的本领。说脏话、悄悄话、抢着接电话,都是他在感受语言的力量和魅力,父母要耐心引导,漠视脏话。 渴望爱的敏感期(0——2岁半):孩子开始考虑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并渴望得到更多的爱和关注。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并且学会让孩子感知你的爱。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2岁半——3岁):开始说"我要"、"我想"、"我的"、"不",抢别人的玩具,不分享自己的东西,要允许孩子支配自己的物品,帮助发展自我意识。 空间敏感期(2岁半——3岁):孩子喜欢上高爬低,反复扔东西让大人捡,翻箱倒柜,垒高,捉迷藏,往小孔里塞东西,搭积木,这是孩子在探索空间,构建三维逻辑,父母应予以保护而非阻挠。、 秩序敏感期(2岁半——3岁):孩子认为上次事情发生的顺序或物品摆放的位置就是正确的秩序,一旦发生改变会对他造成困扰,应遵从孩子的内心秩序,排解他的不安和混乱感。 模敏感期(2岁半——3岁):孩子变成复读机和录像机,不论好坏地模所见,父母应该肯定孩子的模能力,有助孩子智力开发,并且漠视坏的模,强化好的模。 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2岁半——3岁):开始关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细小事物,父母应做好陪伴,不打扰,帮孩子保存好收集的小玩意,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观察。 执拗的敏感期(3——4岁):孩子变得叛逆,这是内心秩序感的高一级状态,要耐心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坦然接纳,拒绝暴力,并帮助他理解事情的变化。 审美和完美的敏感期(3——4岁):孩子开始拒绝不完整的事物,并非浪费,而是追求完美。开始有自己的穿衣偏好,父母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他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色彩敏感期(3——4岁):孩子开始对颜色产生好奇,想要确定不同物品的颜色,父母应帮孩子认识色彩的正确的名称。 人际交往敏感期(3——4岁):有的孩子喜欢与别人交换物品,有的喜欢直接抢别人的东西,有的不会表达自己,常常受欺负。父母要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权益,自己处理问题。 婚姻敏感期(4——5岁):孩子开始对婚礼、结婚着迷,想要和异性父母、同伴结婚,这是孩子爱的表达,父母应理解与尊重,不能以成人眼光看待。 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4——5岁):喜欢问"我从哪来?"喜欢观察异性的身体,开始关注自己的性别,父母要坦然回答,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身份确认的敏感期(4——5岁):孩子开始假扮成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父母应理解并配合,帮助他构建自己的人格。 绘画和音乐的敏感期(4——5岁):每个孩子都会有喜欢画画和唱歌的时候,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绘画和音乐天赋,父母要有正确的认识,坚决杜绝嘲笑孩子。 情感敏感期(4——5岁):孩子开始变得黏人,感情脆弱,爱哭,吃父母的醋,此时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注,而不是激化他的这些行为。 书写与阅读的敏感期(4——5岁):孩子开始到处乱写乱画,父母应从孩子的角度以兴趣为出发点,尽早培养他读书写字的意识。多肯定,多赏识,多想办法,而不是不让孩子写、画。 社会规范的敏感期(5——6岁):孩子开始喜欢交朋友,喜欢集体,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以身作则,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树立公平公正意识。 数学敏感期(5——6岁):孩子开始对数字表现出兴趣,父母应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真正理解数字的意义,而非死记硬背。 文化敏感期(5——6岁):孩子开始喜欢问"为什么",对世界充满好奇,父母应多带孩子了解各地的文化习俗,地理历史知识,并帮助孩子培养写作的习惯。 自然敏感期(5——6岁):遵从孩子热爱大自然、动物的天性,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观察小动物,对于喜欢虐待动物的孩子要弄清他的真实想法,给予更多的关爱。 我的儿子出生只有四个多月,但我已经亲眼见识了他的视觉、听觉及口腔的敏感期。还在月子里的时候,我就用黑白卡片放在他眼前缓慢移动,吸引他的注意,锻炼他的视力发育,当时他眼睛还不能对焦,并不能看清事物,却会随着黑白卡的移动转动眼球,再大一点就学会跟随卡片转动小脑袋。三个多月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小手,常常死死地盯着自己的拳头,尝试着往嘴里放,起初找不准位置,经常砸在自己的脸上,可他却不生气也不气馁,还是会一遍一遍往自己嘴里塞拳头,直到吃到为止。出生的第二天,医生给他做新生儿听力筛查,拿一个小沙锤在他的脑袋左右摇,当时他眼睛还没睁开,脑袋就会随着声音微微转动,生命真是神奇。 现在四个多月大的他,喜欢色彩鲜艳还会响的玩具,会拿在手上甩来甩去听声音,还会不停的往嘴巴里塞,凡是他的小手能接触到的东西,不管是被子、玩具、还是大人的身体、衣服,一律拉住就吃进嘴巴里,弄得到处都是口水。我把他抱在怀里对他唱歌或者说话,他也会定定的盯着我的嘴巴,很认真的听和看,还会被逗得咯咯笑。我的儿子给了我他所有的信任和依赖,我也正在学习给他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此时已是深夜,我的儿子,此刻睡得正香,望着他安静的小脸,我满心幸福与满足。对照着书里的描述我回想他的某些行为,就好像在验证真理,这感觉相当奇妙。很遗憾没能更早看到《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也很庆幸现在看到了,这本书让我更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让我能在遇到状况的时候不慌张,有了处理问题的对策。同时也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我会更加注意观察他的异常行为,耐心等待他的敏感期一个个地到来,以便及时满足他的需要。人生路漫漫,他终归要独自一人前行,我要尽我所能,在他需要我的时候给他最多的陪伴和最大的支持。 养儿不为防老,不为延后,只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奇迹,只因为爱,我和丈夫相爱,我们共同爱我们的孩子。在孩子的人生里,我们只要做好旁观者,做好支持者,不要过分控制,过分替代,尊重他,信任他,给他充分的自由,不要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却行使便利自己的事情,真正地接纳他,包容他,用心感受他带给你的惊喜与感动,只愿他平安喜乐过一生,如此足矣。 前一年的台历还摆在家中醒目位置,杨杨的照片旁印着母亲的新年愿望:平安,健康,快乐,聪慧。覃建行图 疲惫的家庭,有绘画天赋的自闭症男孩,惊慌的家长群,难以融入的社区。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覃建行 曾栎萤 责任编辑 吴筱羽 本文首发于2019年1月3日南方周末 像往年一样,距离新年还有些日子,32岁的谭思琪早早定制好了2019年台历,每一张月历上都印着家人的合照,儿子杨杨出现最多。 但这对母子没能等到新一年到来。 谭思琪决定离开人世,带着患有自闭症的7岁儿子和怀孕三个月的胎儿。她提前买好了木炭,在2018年12月24日晚用胶带细心封好门窗,在约十平方米大的卧室里,他们慢慢失去了生命。 直到第二天清早,黎正平下晚班回家,发现了房间里的妻儿和满满一盆还未燃尽的炭。 据广州公安通报,2018年12月25日上午,广州市南沙区一名孕妇和一名在读幼儿园的儿子在家自杀身亡,符合一氧化碳中毒特征,警方已排除他杀可能。 多名死者家属对南方周末称,谭思琪是在重压之下情绪崩溃而自杀。事情导火索是杨杨所在幼儿园家长群对杨杨在园期间打同学行为密集投诉。虽然谭思琪多次道歉,并在退群后想办法坦露了杨杨被确诊自闭症的情况,但仍未取得部分家长的谅解。最终,杨杨被安排停学。 这是一起被诊断为自闭症的特殊孩子试图融合普通教育体系而导致的极端案例。 过去五年间,黎正平夫妇辗转山东和广州多地为儿子的自闭症寻求干预治疗。经过特殊学校的两年培训后,杨杨因为多种原因转入普通幼儿园进行小学前的适应教育。但突如其来的失学再次打乱他们的节奏,言语刺激和求助无门的压力层层加码,最终把这个疲惫不堪的家庭拖入深渊。 -1- “为了生存,我们真的好努力” 家属提供的照片上,杨杨双手拿着一幅鞋子形状的画,上面有雪人、玩具、草地和成年人不懂的元素。 这是2018年12月15日,杨杨回幼儿园上美术兴趣班留下的最后一幅作品,临走时,他把画送给了幼儿园园长,在场的人并未多想画中是否有什么特殊含义。直到他离世后,黎家一名从事专业摄影的朋友偶然看到这幅画,解读为“他想表达我不想走,我想上学”。 黎正平回忆说,头天(14日)晚上他们就告诉儿子以后不能再去上学了,杨杨哭着问为什么。考虑到兴趣班不是同一批同学,第二天他们又送孩子多上了一次课。 “头天晚上”是矛盾激发的重要节点,在误解与争论中,黎正平、谭思琪夫妇从“大二班交流群”退出了。 南方周末获得的聊天记录显示,当时,家长群的讨论正从投诉杨杨在幼儿园打人转变为指责杨杨父母,特别是对黎正平。一名家长指称,黎正平是当地村干部,才导致幼儿园迟迟不处理杨杨打人的事。另一家长则说,子不教,父之过,并建议黎正平好好反省。看到这里谭思琪受不了了,她在两天后的一条道歉信息中说“看到(这里)后我直接就哭了”。 实际上,家长群的讨论批评已持续近两天。 2018年12月12日晚上,一名家长首先在群里爆料称其女儿被一名同学欺负,其描述是“打她的脸,拽她脖子让摔地上撞到了头,经常打她,也打其他同学”,并提醒家长“请好好管教自己的小孩”。 2018年12月13日晚,这名家长再度发言称打人的是杨杨。“老师反映这个小孩不仅喜欢打同学也还打老师,我小孩随口就说了五六个被打同学的名字”,这名家长要求杨杨的父母“必须让小孩写道歉信,不会写字发视频”。之后,陆续有3名家长在群里说自家小孩也被杨杨打过。 “我们正在教育他。”每一名家长发言后,谭思琪都道歉并称会让杨杨好好反省。事后黎正平介绍,当时他们让儿子去客厅罚站了一个小时,自己还陪着他一起站。 前述首先投诉的家长指这是校园欺凌,杨杨应该跟所有被打小孩道歉。第二天(14日)早上,谭思琪带着杨杨去幼儿园道歉。黎正平回忆称,“不是那种简单直接说句对不起,而是他鞠躬给那些小朋友道歉”。当天,谭思琪本想道完歉就带杨杨回家,因此连书包都没带上,但后来又看到“他欢天喜地想上学”,于是又把书包送了过去。 冲突仍未结束。 南方周末获取的信息表明,当天上午快十点时,这名首先投诉的家长又在家长群称,据她跟幼儿园工作人员了解,“杨杨是村干部的小孩,管他很为难”。随后又诘问杨杨家背景,并要求幼儿园给个说法。及至当晚几番争论中,群内始终没有园方出面协调。黎正平夫妇选择了退群,并在12月15日送杨杨去幼儿园上美术辅导班时,与园长商定暂时让杨杨在家休息几天,避免矛盾激化。 2018年12月16日下午,谭思琪决定向全班家长坦承儿子被确诊为自闭症的事——此前班上家长并不知情。 她托一名家长将道歉信转发到已退出的家长群。道歉信言辞温和,初衷或是想为丈夫申辩几句:“我自揭伤疤不是想博大家同情,只是想大家别误会杨杨他爸。”她说:“有些言论等同于拿刀砍在我们身上,为了生存,我们真的好努力,一个自闭症家庭想要活着并不容易。我先生今天凌晨二点喝得烂醉回家,我知道他可能是伤心了。” 黎正平对南方周末回应,他并不是村干部,只是南沙一家汽修厂负责组装座椅的员工,妻子也只是一名通讯公司的会计。两人都是普通的本地人,中专同学。 杨杨展现出突出的绘画天赋,图为他的手工作品小丑。覃建行图 -2- 最难的生活原本已经过去 这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住在远离广州市中心的南沙区一个老旧楼梯楼小区,屋里保留着1990年代的老式装修,客厅墙上正中挂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装饰画。前几年为了接送杨杨去培训机构,夫妇俩贷款买了辆车,黎正平业余开网约车帮补家计,谭思琪有两年多时间无业,在楼下街上推车摆摊卖衣服。 2013年以来,这个家庭已经疲惫不堪。 当时,已经3岁的杨杨仍不会说话,夫妇俩把他带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求医,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表现为无语言症状。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涉及儿童对外界的感知、语言、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展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一般来说,自闭症难以治愈,但部分患者通过早期干预,实现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 谭思琪这么描述确诊后的生活:“从此我们过着痛苦的寻医和康复训练之路,高昂的费用让我俩一穷二白。”黎正平则介绍,他们起初在中山三院岭南医院接受治疗,但排队、评估的漫长流程需要两个多月等待。为了不耽误孩子病情,夫妇二人四处打听,得知山东有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按摩师,便筹款远赴山东治疗。 从山东回来后,杨杨转入了番禺区一所私立培训机构进行一对一干预。为了接送照顾杨杨,妻子没再正式工作,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黎正平在汽修厂的微薄收入,而杨杨每次的培训费用需要五六百元,家庭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但欣慰的是,一对一培训的效果十分明显,杨杨开始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日常行为也有所改善。 2016年8月底,黎正平夫妇决定将5岁的杨杨送入公立番禺培智学校幼儿部。这是一所针对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儿童等群体接受教育康复所创办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也是广州少数设有幼儿部的特校。 这所学校距离黎家三十多公里,为了接送孩子,黎正平贷款6万元买了车。 杨杨上学后,不用全程陪护的谭思琪又回了原公司上班,但每天的接送又成了最重要的事。黎正平说,一般是上早班的妻子送,下午再由上晚班的他去接,有时候杨杨舅舅也会帮忙,为此妈妈还做了一份接送排班表。“她送的话早上5点半就要出门,9点前回来上班。”黎正平说,时间很赶,妻子有时开得快,遇上雨天路滑,发生过两次追尾事故。 “其间我俩不敢生病,不敢说累,坚持接送,开车注意力不好时,我甚至自扇耳光狠掐大腿,就是怕落下一日的课,还好杨杨得到很大的进步。”谭思琪生前在一条信息中回忆。 但孩子上了公立学校,家里经济压力小了,加之妻子重新上班,黎正平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目前家庭仅剩两万元贷款。 黎正平介绍,到了2018年4月,番禺培智学校的老师准备秋季学期报名时说,杨杨7岁了,应该升入一年级,但他的户籍在南沙区,而学校学位有限,只能先满足本区特殊学生,所以杨杨不能在本校升学,需要回南沙区就读。 杨杨又回到了南沙,但该区还没有这样的特殊学校。 南沙区政府官网信息显示,2018年11月2日,南沙区对外公示了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拟聘用人员名单,此前的2017年12月12日,南沙区发布了“南沙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招标公告”。根据公告,南沙区特殊学校规模为45个培智班,可容纳360名智障、脑瘫、自闭的特殊少年儿童就读。目前未有关于该校的更多信息。 此前的2015年10月,加紧南沙区特殊学校建设被列为广州市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具体措施之一。 此外,根据《广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融合教育将是未来三年广州特殊教育工作的亮点之一,并首次提出以普通学校为特殊教育发展主阵地,优先采用普通学校就读的方式,并对特殊教育四种安置形式(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明确分级分类。 -3- 难以融入的社区 从小班制的特殊学校,到大班制的普通学校,已经7岁的杨杨要升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需要先到普通幼儿园进行一年融合教育。 离家仅5分钟的民办幼儿园成了黎家的第一选择,杨杨曾在这里上过寒暑假托管班。 根据培智学校的建议,黎正平先带杨杨去中山三院岭南医院做了评估,得到的治疗意见是“特殊教育与训练”和“建议延迟1年上小学”。黎正平据此向南沙区教育局书面申请杨杨延缓上小学,并获得同意。 从2018年9月到12月,杨杨度过了和比他小的普通孩子相处的三个多月,直到家长群的冲突爆发。 “杨杨的主要表现是社交和认知障碍。比如我问,小朋友想吃糖吗?正常小朋友可能会点头然后说想,但类似杨杨那类小朋友他们是直接用抢的。(想吃糖)这就是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并没有任何恶意,只是他们不善于表达,往往动作优先于语言。”谭思琪在道歉信中解释杨杨的行为模式,是由于“他不懂得正确方法,故出现不恰当的语言和行为”。 专家意见也支持了杨杨适合融合教育这一说法。 广州市越秀区融爱之家特殊儿童服务中心(下称“融爱之家”)会长张晓莉看完前方志愿者传回的杨杨生前视频,认为“他能力很好,应该能上普通小学”。这是一个经民政注册致力于特殊孩子融合教育的家长组织。黎家惨剧发生后,融爱之家曾派志愿者上门探访。 黎家家属出示的视频中,杨杨看图认字,读拼音,读古诗,拿着扫把帮妈妈扫地,能和家人完整对话,与普通同龄小孩无异,只是语速稍慢。 杨杨生前所在幼儿园老师的一份2018年个人总结中也提到了杨杨事件。在这份已被删除的文件中,她称杨杨情况特殊,但却表示不希望他退学,“这个孩子很有灵气,很聪明,接受能力很强,他也很有才,特别画画方面,真的很有天赋”。 风波仍未随谭思琪的自我剖白平息。 2018年12月17日早上,谭思琪坦承儿子患自闭症的道歉发出一天后,她发出的信息中语言风格一改此前的平静,变得略微激烈。“别得理不饶人!” 暂未有更多信息显示,谭思琪的道歉在家长群究竟引起了何种讨论,但据广东电视台《DV现场》节目报道,幼儿园园长称,有家长到办公室质问“为什么要收特殊学生”,园长因此决定让杨杨在家多休息几天。 有信息显示,12月19日上午,杨杨还回幼儿园上了一次课,除此之外,人们不知道这几天发生了什么,而怀孕三个月的母亲谭思琪又经过了哪些情绪波动。 自闭症患儿家庭普遍承受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巨大压力。 据《三亚日报》报道,2017年4月8日,一名同样怀胎3个月的深圳孕妇和丈夫,带着14岁自闭症儿子在三亚海棠湾跳海自杀,最终儿子溺亡,父亲失踪,母亲和未出世的孩子生还,此前十多年,夫妇俩也带着儿子辗转国内外多地求医。2018年11月,这位母亲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家长群冲突或许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孩子停学改变了黎家正在好转的走向,戒了3年的黎正平开始抽喝,焦虑中他曾多次拨打有关部门的电话询问。 幼儿园园长、番禺区培智学校均拒绝了南方周末采访。南沙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彤接受《新京报》视频采访时表示,据他了解,黎家此前并未对幼儿园提到孩子的自闭症和特殊情况。 公开孩子身份没有换来谅解,反而可能更激化矛盾,引起恐慌。这种情况在张晓莉看来十分常见,她本人也是一名自闭症孩子家长。 张晓莉认为,这就导致自闭症孩子家长往往恐惧将实情告诉普通孩子家长,因为“他们害怕所有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给自己孩子贴标签,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自己的孩子”。她说,最常见的做法是提前告诉学校,但许多学校常常要求特殊孩子家长对普通孩子家长隐瞒实情,“学校不想惹麻烦,他们害怕普通孩子家长知道后,会因为一点事情不依不饶”。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融入社区的困难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7年,中国有幼儿园29万所,在园儿童4886万,儿童毛入园率77%。但残疾儿童入园率为0.05%,不足1%。 “很舍不得这个孩子离开,也希望他以后的成长学习之路可以顺顺利利。”前述幼儿园老师的个人总结写于2018年12月20日,她对杨杨写下了真诚的祝福。 5天之后,这个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到了尽头。 (文中黎正平、谭思琪、杨杨均为化名) 视觉 | 方晨堃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 自闭症的天才星星知多少? 这可能是最接近中国自闭症儿真相的电影
一个自闭症儿童家庭为何走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