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手表常识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90年去男友家见家长,有人偷偷提醒我:姑娘,去他家的玉米地看看 70后,最幸运的一代人。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90年去男友家见家长,有人偷偷提醒我:姑娘,去他家的玉米地看看 70后,最幸运的一代人。

发布时间:2024-08-21 11:48:33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90年去男友家见家长,有人偷偷提醒我:姑娘,去他家的玉米地看看 70后,最幸运的一代人。

下面给大家讲解“90年去男友家见家长,有人偷偷提醒我:姑娘,去他家的玉米地看看 70后,最幸运的一代人。”的知识,本站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哦!

温馨提示:本文章素材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和聚合(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本站只是一个免费信息分享网站,文章仅供阅读参考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196594267@qq.com 核对后马上删除,谢谢!

 

90年去男友家见家长,有人偷偷提醒我:姑娘,去他家的玉米地看看 70后,最幸运的一代人。 

90年去男友家见家长,有人偷偷提醒我:姑娘,去他家的玉米地看看

■作者:南山大叔 ■素材:马巧珍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餐饮业作为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也随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90年代的厨师,不仅是美食的创造者,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果腹,而是更加注重口感、营养与文化的融合。因此,厨师们不仅需要精通烹饪技艺,还需要具备营养搭配、食品卫生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许多厨师选择了自主创业,开设自己的餐馆或小吃店。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也见证了餐饮业的繁荣与发展。而那些从事厨师工作的人,往往都是一些从农村、山区进城的青年人,他们为了能够给家人带来温饱,甚至是富足的生活,而在城市里打拼,慢慢地融入了城市。因此,从事厨师这个行业的年轻人,特别是男青年,也在大城市里和年轻女性,发生了很多爱恨情仇的故事。

?下面,我就来讲讲发生在马巧珍身上的一个结尾让人瞠目结舌的情感故事吧。

各位朋友,我叫马巧珍,是江城县大壶乡马家村人。我的老家马家村,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这里有良田、清溪、桑竹、青山,还有古老的房屋和淳朴而亲切的农人。走进马家村,你可以聆听溪水从耳畔流过,你可以看到小动物们信步而行。不过,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我们马家村密密麻麻的黄杏树。

初夏时节,走进我们马家村,处处可以看到家家户户的院子一角,一株株古老的黄杏树,正在悄然绽放了它一年中最绚烂的华章。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葱郁的绿叶上,为这静谧的空间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辉。

枝头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金黄色的杏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诱人,它们或青涩中透着微黄,或已完全成熟,散发着诱人的香甜气息,引得过往的蜂蝶也忍不住驻足,围着它们翩翩起舞。

只是,我们的家乡虽美,却因为地处偏僻的山村,交通不便,而且乡村当时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多人为了生活,不得不背起行囊,背井离乡出去打工。

我们家一共五口人,我奶奶我爸妈还有我和我姐姐。我姐叫马巧莲,初中毕业后,在一所学校代课,因为爱上了学校的一个男教师,后来嫁给了他。我姐夫工作几年后回到了县城老家工作,我姐呢,自然也辞掉了代课的工作,跟着姐夫去了县城生活。我本来也想接过我姐的教鞭,但实在是因为当时代课工资太低,一个月才50元,所以,在我姐的怂恿下,我也来到了江城县的县城,去一家纸箱厂打工。

在纸箱厂打工,我吃住在工厂,每个月辛苦工作,能够换来150元的工资,算是不错的收入了。我把一半的收入寄回老师,自己留下一半作为生活费和其他方面的备用金,日子也算过得风轻云淡。

我在工厂工作了两年,1988年的时候,我已经22岁了。这样的年龄,本来是要出嫁的年龄了,也有人给我介绍对象,但是都没有成功,不是我看不上人家,就是人家看不上我。所以,我抱着随缘的心态,继续过着打工看电影逛街的打工女孩生活。

1989年的元旦过后,我们厂里来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帅气的厨师。他拥有一头乌黑的,略带几分自然蓬松短发,那短发微微遮住额前,显得既随性又不失精致。他的眼眸深邃而明亮,笑起来时眼角微微上扬,佛能瞬间点亮周围的一切。他嘴唇不薄不厚,颜色自然粉嫩,无论是轻启言谈还是微笑时微露的贝齿,都散发着难以抗拒的魅力。下巴轮廓分明,线条硬朗中又不失柔和,真有点像现在的硬汉帅哥张涵予。

他来到我们厂里上班的时候,我们厂里的女孩子都跑出去看他。毕竟在纸箱厂,大部分都是女工,在那个时代,帅哥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像明星一样的帅哥,更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这个厨师名叫张晓明,我们大家特别喜欢他做菜的样子。有一次我上晚班,特意提早来到厨房看张晓明炒菜。只见在厨房的灯光下,他犹如一位操控火焰的艺术家,身姿挺拔而优雅。他身穿一件合体的厨师服,洁白无瑕,袖口轻轻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上紧绷的肌肉线条,那是长年累月与锅碗瓢盆为伴的见证。

张晓明的脖子上挂着一条随意却又不失精致的围裙,上面偶尔沾着几点不易察觉的油渍,却更添了几分生活的火气。他的双手,修长而有力,指节分明,无论是灵巧地翻飞着锅铲,还是精准地投入食材,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充满力量感,让人不禁为之侧目。他的嘴角总是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那是对美食的自信,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咦,你好呀,我知道你叫巧珍,你能过来帮忙我洗一洗辣椒吗?”突然,张晓明对我咧嘴一笑,那笑容非常治愈,让我的心怦然一动。

“可以,可以,当然可以!我正好过来看你炒菜,因为我想吃饭了。”我对张晓明回报一笑,我相信,凭我这一米六五的身高,和婀娜多姿的身材,当时的我,也一定打动了那个张晓明。

张晓明把一盆的青辣椒递给我,然后示意我去他旁边的那个水池,帮忙他洗一洗辣椒。我们厂,就他一个厨师,所以有时候他的工作量也是挺大的,我想帮帮他,也是应该的,毕竟我们都在一个厂里吃饭。 除了饭要自己通过饭盒炖,其它的菜,也是需要我们自费去买的,所以,食堂菜肴好不好吃,真的跟我们息息相关啊。

那盆青翠欲滴的辣椒在充足的日照和天然雨露的滋养下长得格外饱满,辣中带香,是这道菜不可或缺的灵魂。特别是像我们这批喜欢吃辣的女孩子来说,食堂里的辣椒炒肉片,是我们当时最爱吃的山珍海味了。

洗好辣椒之后,我就站在张晓明旁边,看他如何做辣椒炒肉片。

只见他先将猪肉细细切成薄片,每一片都薄厚均匀,而这,其实就是他多年厨艺练就的手艺。随后,他将辣椒洗净去籽,切成细丝。张晓明告诉我,去除辣椒籽,既可以保留了辣椒的辣味,又让口感更加细腻。

接着,张晓明就开始热锅倒入凉油,待油温升至七成热时他先下入切好的肉片,快速翻炒至肉片变色,边缘微微卷起,散发出诱人的肉香。然后,他迅速加入蒜末、姜片爆香,瞬间,厨房里弥漫开一股令人垂涎的香气。

紧接着,张晓明将切好的辣椒丝倒入锅中,与肉片一同翻炒,辣椒的辛辣与肉片的鲜美在锅中交织碰撞,每一铲都佛是在为这道菜注入灵魂。他熟练地加入适量的盐、酱油和少许白糖提鲜,调味时他总是凭借多年的经验,恰到好处,既不会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又能让整道菜更加层次分明。

随着火候的逐渐加大,辣椒炒肉片的香味愈发浓郁,肉片金黄诱人,辣椒翠绿欲滴,两者相互映衬,色泽诱人。张晓明最后撒上一把葱花作为点缀,翻炒均匀后,便盛出倒入旁边的一个铝制盆里。

“巧珍,现在没有人,我先给你一小碗肉片尝尝。”张晓明夹了几块肉片,放到一个小碗里,递给我。

我接过那个小碗,对张晓明莞尔一笑,然后就用筷子夹起肉片,放进我的嘴里。我细细咀嚼着肉铺,那辣椒的香辣与肉片的鲜美在口腔中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90年代,这样一道简单却美味的辣椒炒肉片,成为了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之后,我每天就有意无意地靠近张晓明,而张晓明似乎也很期待我的到来。毕竟我可以帮他洗菜,还可以陪他聊天。慢慢地,我觉得一天不见张晓明,就有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两日不见就担忧”的感觉。

1989年的五一节,厂里聚餐,我们一群人都喝了。后,张晓明约我出去散步。我们走在县城的那条樱花巷小胡同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佛连风都变得格外轻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甜蜜。

那天,我穿着一袭轻盈的白裙,脸上挂着羞涩而期待的笑容。那天晚上,我们行走在小巷子里,因为夜深人静,巷子里已经没有其他人了。借着精的力量,张晓明缓缓走近我,每一步都踏得格外小心,当我们两人的距离近得能感受到彼此的呼吸时,时间佛在这一刻凝固。

我的心跳加速,手心微微出汗,我微微低头,眼眸低垂,羞涩而又勇敢地闭上了眼睛。而张晓明则深吸一口气,缓缓地向我靠近,直到我们两人的唇瓣轻轻相触。

“晓明,我爱你……”我喃喃自语着,紧紧搂住了张晓明的肩膀。

“巧珍,我也爱你……”张晓明则也紧紧地抱着我,疯狂地亲吻着我。

那一刻,世界佛只剩下我们两人。这是我第一次和男人接吻,那初吻的感觉既微妙又强烈。初吻的那一刻,时间佛凝固在了空气中,周遭的一切喧嚣都悄然褪去,只留下我们的两颗心在静谧中缓缓靠近。嘴唇相触的瞬间,一股难以言喻的电流瞬间贯穿全身如同春日里细雨轻拂过初绽的花瓣,带着一丝清凉,又满是温柔与甜蜜。

我们都没有说话,只是紧紧拥抱着,深情地在落满了樱花的小巷子里亲吻着,静静地享受着这份纯粹而美好的情感交流,佛所有的言语都凝聚在了这轻轻一吻之中。

“晓明,我们会在一起吗?”在回来的路上,我问张晓明。

“会的,我们一定会在一起的!”张晓明信誓旦旦地回答着我。

就这样,我和张晓明正式恋爱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1990年的6月份了。在这个季节,正是黄杏成熟的季节,我回到老家,看到满树的黄杏,把我有了男朋友的事情告诉给了父母。父母听说我认识了的男友是一个人到三十的老男人,有些迟疑不安。不过,他们最后还是回答道:“巧珍啊,只要你自己满意就可以,到时你让那个张晓明到我们家来做客。”

就这样,在黄杏成熟的季节,我带着张晓明回来见了父母。父母看到帅气的,而且能说会到的张晓明,也同意了我们继续往来。

回到厂里之后,我要求张晓明也带我回去见他的父母,也好把我们的事情正式给定下来。听到我想跟着他回老家见父母,他有些迟疑,不过,在我的威逼利诱下,他也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们准备在6月21日这天,去张晓明的老家——江城县五里乡赤坑村去过节。他说6月21日那天是夏至,每年的夏至节,在赤坑村都有过节的习惯,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比较热闹。

就这样,在6月21日那天,我跟着张晓明去了他的老家。

张晓明的家,处在一个山脚下,是独门独户的。巧的是,他的家,也种了不少的黄杏树。特别是他家院子里的一棵古老的黄杏树,更是长得枝繁叶茂的。那黄杏树,佛知晓了季节的秘密,不甘于院墙之内的小天地,几枝粗壮而生机勃勃的枝条,不甘寂寞地探出了墙头,犹如顽皮的孩子好奇地窥探着外面的世界。

一阵微风吹过,杏叶沙沙作响,佛在低语,而那几枝出墙的杏子更是随风轻摆,好似在向过往的行人展示着它们的丰盈与甜美。偶尔,一颗熟透了的杏子不堪重负,从枝头悄然滑落,越过墙头,落在了墙外的青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那是夏天独有的、关于收获与分享的温柔信号。

这,就是山村最美的风景。这个地方,像极了我的老家马家村。所以,我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我也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不过,奇怪的是,张晓明家里,没有其他人。他只是说他有个哥哥在外地生活,他的母亲已经走了,唯一的亲人,自己的老父亲跟着外地的那个哥哥在外地生活了。这次回来得匆忙,所以他的哥哥和父亲没有回来。等他有钱了,他就在城里买一套房子,以后直接在城里结婚办席就可以了。

听了张晓明的这个解释,我感到有些奇怪,但是我也没有深思,只是点了点头。

不过,更为奇怪的是,张晓明把我安置好的,就说有事出去了。直到两个多小时,他才回到家里,只是,回到家里的时候,他的身上,有很多玉米叶子的碎渣。

我在张晓明家住了三天,这三天,张晓明都没有带我出去逛,只是,他每天傍晚,都会出去,而且一去就是两个小时。每次回来,衣服都有些凌乱,而且都带着一些酸酸的味道。我问他出去干嘛,他都是说出去和老朋友聊聊天。

到了第四天傍晚,张晓明又一个人出去了。我实在太闷了,就从他的家门口走出去,远远地跟在他后面,见到他进了山脚下的一片玉米地里。

我正想走过去,这时候,从我的身边走出一个中年汉子,他见到我从张晓明的家里走出来,就问了一句:“姑娘,我见你三天前就到张晓明家了,你是他的女朋友吗?”

我对那个大叔笑了笑:“是啊,我是张晓明的女朋友,这次来他家看看,不过,他家就他一个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在外地生活啊。”

那大叔摇摇头,然后又点点头,最后他指着张晓明家的那棵高大的黄杏树,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姑娘,他家的黄杏出墙了!你快去他家的玉米地看看吧。”

说完,他就急匆匆地走了。

听完大叔的话,我愣了愣,我突然想起“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这句诗句,“红杏”?“黄杏”?“玉米地”?这三者是否有共同的特点?

想到这,我心猛然一颤,于是,我就决定去张晓明进去的那片玉米地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

我偷偷地走进那片玉米地,然后躲在玉米地后面的一棵大树后,观察着玉米地里面的情况。只见在玉米地旁边,有一处农宅里,农宅里,似乎还有人在走动。

我悄悄地走进那一处农宅,躲在窗户外面的玉米叶子丛里,透过稀疏的叶片,我看到了院子里面的一幕,只是,看到这一幕之后,我彻底的懵住了。

只见在农宅前的一块空地上,有一个坐在靠背椅子上的老农民。张晓明坐在他的身边,时不时地给我喂药,嘴里喊着“爹”。

原来,张晓明把自己的爹放到了这片玉米地里啊,可他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不过,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不一会儿,从房子里走出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她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

那小女孩走到张晓明的面前,抱着他的大腿,还叫了张晓明一声“爸”。

就是这一声“爸”,让我感到五雷轰顶:原来,张晓明是一个有了妻子和孩子的男人啊!他太没有人性了,为什么要骗我啊。

我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我正想冲出去,不过,随即我冷静下来,我准备,马上回自己的老家。

“晓明啊,你这辈子遇到了两个好女人啊。你先娶了桂芳,她给你生了个女孩,但是却因为生病不能生了,但她毕竟是你的原配,虽然你们没有领过证。而你又认识了一个女朋友,叫什么巧珍的,我真想看看她长得如何。不过,不管如何,你一定要让她给你生个男孩!在我们村子里,没有生男孩的,就会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被人踩在脚下……”

我停下脚步,继续听着张晓明的老爹的絮絮叨叨。

听着听着,我渐渐明白了张晓明这几天都要偷偷摸摸去玉米地的原因了。

原来,张晓明的老爹其实没有在外地,而是瘫痪了。也许是怕我知道他有个瘫痪的老爹,张晓明就隐瞒了这件事。而张晓明不但已经有了妻子,而且还有一个孩子,虽然他和那个桂芳没有领证,那是那个桂芳却是他事实上的妻子了。

因为那个女人有病,生了一个女孩子之后,就不能再继续生育了。在这个偏僻的山区,无后为大,要有男人传宗接代的落后观念让张晓明铤而走险,瞒着我和准备我结婚了,还想让我给他生男孩!而他的那个没有领过证的女人,却守在另一处农宅,帮忙照顾瘫痪的老父亲。看来,他的如意算盘打得真好啊。

我偷偷地转身离去,我并没有去打扰张晓明一家人在变味的宁静。

回到县城后,我果断辞了职,然后南下广东,不再和张晓明有任何的联系。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在广州定居了。如今的我,有老公有孩子,还有一套在广州的房子,这一切,都归功于我当时的果断和冷静。

只是,那个胆大包天的张晓明,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我不知道,而且,我也根本不想知道了。大家说,是这样的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个狗血一样的剧情吧。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70后,最幸运的一代人。

文 | 李川

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在中国,70后出生的人,是最幸运、最幸福的一代人。

这个群体对自己的总结是:

在七十年代刚出生的时候,社会还很混乱。但是等到上小学了,混乱结束,拨乱反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一切走向欣欣向荣。

等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中前期,这一批人读大学的时候,学费还是全免,而且工作还有国家包分配,一点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这时你正二十出头。如果你不想包分配,市场经济的浪潮正一波强似一波,你可以去深圳、珠海这些经济特区闯荡,可以去海南炒房,去江苏乡镇企业打工。发财的机会大把大把的。

当年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正是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房子已经有商品房了,而且房价还没有起飞,价格还可以承受。运气好,此前还有福利分房可以赶上。

等到2000年左右,中国加入世贸。这个时候你正是四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

体制内也加薪了,地方财政也有钱了,年终奖也多了。体制外做生意,外贸出口、出国交流都很方便了。有技术的,搞一名也很方便,费用也不高。

一晃二十年过去,你也六十岁了,要退休了,刚好又不需要操心延迟退休的事,房价的顶点也到了。社会上的躺平、内卷之风,一笑而过,回家含饴弄孙了。如果手上当年多买了一两套房,刚好卖掉,足够养老了。

这还不够幸运,还不够幸福吗?有网友遇到一个1972年出生的女士,颇为感慨的说“看着今天的年轻人,我常常庆幸自己已经老了”。

因为她觉得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未来可能吃大苦。她觉得自己在时间的长河里,于历史的夹缝中,捕捉到了幸运人生。所以要知足、感恩、宽容并且谦卑。

70年代出生人,真的是最幸福、最幸运的一代人吗?这个先不讨论。先要说的是,与此同时,还看到过另外一种说法:80后是最苦逼的一代人。

理由也大致跟上面差不多。因为错过了很多优惠性的大政策。比如:

1996年,国际正式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

这个时候80后,最大的不过16岁,还没上大学。最小的6岁,刚进小学。包分配的好事没赶上。

2005年,国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在此之前,上小学中学,都是要掏学杂费的。这时,最小的80后已经16岁了,中学毕业了,完美错过这波福利。

2004年,房价大幅上涨,一波一波,十来年里,许多城市从两三千涨到了两三万,涨了十几二十倍。而工资却未必跟得上。

这个时候,岁数大点的80后,在房价刚起飞的时候,贷款咬牙上车还算好。而80后、90后左右出生的人,房价起飞之时,正在上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就有点傻眼了,望楼兴叹。

此后,还有带父母看病,发现看病贵,自己结婚发现彩礼涨了,生了娃,发现培训班、兴趣班内卷的厉害,上了班发现要延迟退休了,等等。要是挣点钱了,一路上P2P、电诈的都在等着你。

好像啥难事、烦心事都让80后赶上了。所以网上就有人说了:80后是最难的一代人。

我自己就是80后,身边有好几个亲戚家的哥哥姐姐是70后一代。上面说到的幸运与困难,都算有所耳闻。

我是这么想的:

整体上来说,70后一代,刚好在成长、年富力强之际,赶上了全球化突飞猛进,中国大步流星的四五十年。确实幸运。如果能抓住机会,确实可以改变命运。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70后那一代遇到的难事、糟心事一点也不比80后少。

比如他们虽然可以大学包分配。但是那个时候上大学,一个班也未必有三四个人考上。大学的录取率超低。考不上大学,只能去打工。打工还有黑心工厂,有暂住证,有飞车党,有吃拿卡要,也没有五险一金。

再比如他们虽然可以在房价起飞之前买房子。但是那个时候的房子,大多没有电梯,也不抗震,属于典型的老破小。去大医院看病,连门都摸不到。想从农村迁居到城市,户口可能好多年都搞不定。

换到80后,我们这一代呢?虽然糟心事很多,但是感受的优惠,其实也不少。

比如,我这一代上小学中学都要学费,但是等到我考大学的时候,录取率大大提升了。许多从前不能进入大学的孩子,都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

我这一代找工作的时候,虽然不能包分配了,但是民营经济的活力很强,进体制、进国企都还不算难,考研也不卷。敢去北上广打拼的,互联网还有一大波造富热在等着。

对文字感兴趣的,2000年之后的十几年里,正是市场化媒体突飞猛进的时代。靠一支笔换得一家温饱,谋个大前程的事,一点也不稀奇。

就算是买房。只要是在2017年之前上车的,都还没算亏。那时,80后,最大的是37岁,最小的是27岁,都还算是年富力强,可以扛得住。

再比如,70后那一代,正赶上计划生育高潮吧?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到了80后这一代,二胎、三胎放开了。

至于教育内卷?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好事,卷到头了,大家都发现这玩意很害人,不玩这个游戏了,反而会让孩子轻松一点了。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难,也有每一代人的幸运。谈“最”难免绝对。不能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

问问大家:70后、80后,各自还有哪些幸运之处,哪些难处?欢迎留言说一说。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手表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