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滨邓湾乡:政府服务助力香菇产业腾飞 青海省海北军分区助力帮扶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
河南淮滨邓湾乡:政府服务助力香菇产业腾飞 青海省海北军分区助力帮扶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
河南淮滨邓湾乡:政府服务助力香菇产业腾飞
原标题:河南淮滨邓湾乡:政府服务助力香菇产业腾飞 来源:农民日报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公司现金流短缺,而香菇市场很好,又急需增产,这该如何是好?”河南省淮滨县凯云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管理人赵和平告诉记者前不久遇到的情形。
2021年9月,凯云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淮滨县“万人助万企”平台求助急需增产的问题,邓湾乡人民政府了解情况后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乡村振兴办、乡农发中心实地勘察调研。调研中发现,该企业所在的赵店村拥有大面积桑园,每年修剪下来的桑树枝条近60万斤,桑农往往将其做废料处理,但这些桑枝却十分适合做食用菌培养基,废弃的桑枝也可变废为宝。
“乡政府得知情况后与村脱贫攻坚责任组开展多次研讨,同时邀请县农业农村部门专家共同为该企业制定了桑枝香菇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案。这样一来,既帮助企业节约了成本,又帮助桑农们处理了废料。”赵和平说。
邓湾乡政府随即与赵店村脱贫攻坚责任组又开展了一系列调研与商谈,拟与该企业开展合作,由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销售保证,实施桑枝食用菌产业项目。
经村申报、乡初验,规划在赵店村新建桑枝香菇菌种栽培大棚15栋,新建菌棒加工和香菇分拣车间1座,同时配套菌棒和香菇加工相关设备。产权归赵店村村集体所有,承包给该企业经营,租金每年40余万元,用于壮大该村村集体经济和发展村集体公益事业,同时企业为全乡农户提供桑枝食用菌菌种,并回收食用菌,可带动群众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预计年产鲜香菇50万斤,产值可达400万元,这一举措实现了“一箭三雕”,即企业、农民和村集体经济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公司和乡政府开展合作,我们负责回收香菇,农户种植出来的香菇不愁卖不掉。对于一些品相较差的香菇,乡政府帮助我们联系厂家,送去制成香菇酱、香菇脆、香菇味精等产品出售。邓湾乡政府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帮助我们销售香菇,仅线上年销售额就达30多万元。”赵和平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今后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早日依靠“小香菇”实现“大致富”。
“发展桑枝香菇使修剪废弃的桑树枝条得到合理利用,进一步延长了蚕桑产业链条,接地气、三产融合度高、效益好,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食用菌菌种栽培、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有力推动全乡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生活水平;带动全乡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大的就业面,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后劲和支撑意义重大!”邓湾乡党委书记杨昌兴向记者介绍。
助力企业就是发展生产力。邓湾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企业需求精准发力,让服务围着企业走,赢得了全乡企业的点赞。下一步,邓湾乡将继续深耕“万人助万企”这项重点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行政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健康优良环境,推动全乡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海北军分区助力帮扶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
本文转自:中国国防报
青海省海北军分区助力帮扶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
香卡村种出“幸福菇”
村民们正在打包装箱干香菇。刘琪 摄
4月底,青海高原的寒意未消。笔者走进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香卡村“军民共建产业园”,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映入眼帘。掀开其中一个门帘,笔者看到,一排排菌棒错落有序,一颗颗饱满的香菇正铆足劲生长,村民有的装卸菌棒,有的监测室温,有的清理废弃菌棒,忙得不亦乐乎。
“有了海北军分区的帮扶,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更有盼头了!”香卡村党支部书记马有财介绍,自2022年“军民共建产业园”建成以来,村里通过规模化种植香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目前,园内共有香菇大棚25个,新上菌棒37万棒,预计第一次采摘即可采收香菇1万余公斤,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
香卡村是汉、回、藏、土、蒙古等民族聚居的行政村,位于东川镇东部,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海北军分区领导介绍,2017年,军分区与香卡村结成帮扶对子,如何尽快增加村集体收入,形成有稳定收益的产业,成为摆在军分区一班人面前的课题。
帮扶伊始,军分区尝试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一段时间下来,他们发现,养殖虽然能帮助村民取得一定收益,但覆盖面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为找到带动村民普遍增收的新路径,军分区参加县、镇、村三级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意见、反复研究后认为,发展香菇种植既符合香卡村实际,也符合县委、县政府提倡大力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的导向。
“香菇最早发源于江浙一带,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香菇难以在超过28摄氏度的环境中生长,种植产能正向内陆转移。香卡村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很适合种植香菇,且产出的香菇营养成分更高。”“军民共建产业园”技术员刘选珠告诉笔者。
目标确定后,思路便清晰起来。2021年年底,军分区首次投入资金用于香卡村“军民共建产业园”启动和建设,2022年5月开始试运行。产业园由香卡村经济合作社经营,权属香卡村村民委员会,采取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初步建成4座标准化种植大棚,种植面积约1260平方米,新建晾晒场800平方米,改建冷储库1座,购置自动菌棒注水机5套、烘干机1台。
“运营初期,由于合作社社员种植技术及管理经验不足,为提高香菇品质、产量及效益,我们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4座大棚购置香菇菌棒7万棒,交由农业种植企业统一管理,村民可通过务工的形式到产业园学习技术,待技术成熟后,再由本村村集体进行香菇规模化种植。”马有财说。
经过初步探索,“军民共建产业园”依托联农带农机制,帮助不少村民通过香菇产业实现就业增收。“自从产业园建立,我就在这里务工,每年能赚2万多元,离家近,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村民张春花说,多亏了党的惠民政策和解放军的帮扶,让她不仅有了工作,还学到了香菇种植技术。
2023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香卡村香菇种植产业,省军区、军分区主要领导先后16次进行考察调研,并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最终决定再次投入资金,帮助香卡村在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旱台村建设“军民共建产业园”分园。
“军民共建产业园”分园采用“借鸡生蛋”模式,依托旱台村现有资源,租赁大棚15座,种植香菇12000平方米,实现香菇产业规模化。
“菌棒一定要轻拿轻放,不要碰掉菌丝,否则会影响香菇生长,棚内温度要随时监控……”在“军民共建产业园”分园,笔者见到村民口中的种香菇“能手”阿央金,他一边小心翼翼将成熟的香菇摘下,一边向同伴讲解采菇技巧。
“不久前,军分区联系香菇企业技术人员为我们进行培训。我以前靠有限的经验种香菇,培训后才知道,要种植出高品质的香菇,需要科学养护,要学的知识太多了。”阿央金说。
当前,香卡村的香菇由于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很受消费者欢迎。“军民共建产业园”分园负责人李文军告诉笔者,他们敢放开手脚干,离不开军分区为香菇销售提供的兜底保障。“军分区不仅大力开展‘消费帮扶助农富农’活动,发动官兵及军属积极购买,还将香菇纳入物资采购清单。”李文军说。
如今,“军民共建产业园”双园联动,香菇产业年产值达到70多万元,带动3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帮扶工作,不断发展壮大香菇特色产业,延长香菇产业链条,扩大香菇产品市场,做好‘高原香卡香菇’品牌,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军分区领导说。(刘彦龙 文磊 刘琪)
发布于:北京[db: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