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打球 两者可兼得——冰球学生军做好双选题 聚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辅导员队伍
学习与打球 两者可兼得——冰球学生军做好双选题 聚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辅导员队伍,
学习与打球 两者可兼得——冰球学生军做好双选题
是专注学习还是走运动专业路线,这道从前的单选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运动员的双选题。在“十四冬”冰球赛场,边读书升学边训练比赛的模式已经成为众多球队人才培养主流。
香港冰球青年队在男子B组中表现亮眼,已经在对阵天津和吉林的比赛中获得两连胜。队员来自不同学校,很多还是住宿学校,每个星期只能凑出一次训练时间。已为香港队打入两粒入球的郑安喆表示,学习和冰球他都不会放弃,“我觉得学习和冰球对我来说同等重要,这次比赛时间很长,我也会在比赛空闲时抽出一些时间读书,不能因为有比赛就把学习抛在一边。”郑安喆说。
在已经进行的两场“十四冬”冰球青年组男子A组比赛中,为北京队打入2粒入球的周嘉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今年16岁的他以接近满分的中考成绩考入北京十一学校高中部,并入选了国家青年队。冰球给他带来了勇攀高峰的行动力、团结协作的凝聚力,使他在学习中能更好地做出时间规划并深入探究学科知识,“通过两者的相互促进,我的成绩保持在年级前列,也带领球队获得了冠军。”周嘉禾认为冰球让他更专注、更自律,他在去冰场的路上都在做题、背单词,尽可能最大化利用碎片时间。
北京女子冰球青年队的寇宸菲今年只有15岁,不仅课业优秀,担任了班干部,还曾在“我的冬奥梦”双语小记者选拔中获得北京赛区第一名,用流利的英语采访过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小萨马兰奇。
作为原女子冰球国家队队长,张晶退役后一直投身于青少年冰球培养。北京女队很多小队员都是她一手带起来的。她认为现在的孩子比起她那一代的运动员有更多元化的选择,不止读书和学习,还会花时间去增长才艺和技能。作为教练,她自然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训练,但同时她也表示:“这种多元化的学习使孩子们眼界更开阔,对她们的比赛是有帮助的,学习和打球并不冲突。”张晶认为,北京青少年冰球的发展模式代表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孩子不仅球技比我们同龄时精湛,对冰球和体育的理解、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跟我们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更接近于国际冰球文化。”
四川女冰青年队守门员教练耿华表示,目前成都打冰球的孩子很多,但多数家长都因为担心练习冰球会影响学习,所以都是业余玩一玩,想走专业路线的不多。对此耿华有些遗憾,“其实打冰球的孩子都很聪明,如果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反而可以对学习有一些促进。像北京、上海等城市,青年队的孩子都是一边学习一边打球,结合得很好。”
聚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辅导员队伍
孔媛媛 济宁报道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忘初心、躬耕乐道,勇担使命、潜心育人,他们为学生插上信仰的翅膀、指明前行的方向,他们用自己的青春陪伴学生成长成才,他们就是可敬可爱的辅导员。
济宁医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科学管理、专业培养、多样发展”的建设思路,全力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的辅导员队伍。
学院开展“十佳辅导员”评选。
聚焦师德师风
健全体制机制
济宁医学院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双责任”的带头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部署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推动形成“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生工作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履职尽责、协同配合”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格局。
同时,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发展方向和职业道路等,推动辅导员育人工作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出台了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严把辅导员资格和准入制度,在考评奖励中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引导辅导员将日常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以优良的师风带动学风。
聚焦选拔选聘
加强配备力度
持续加强专职辅导员配备,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要求选聘、高标准配备,确保“源头工程”。坚持不断实行多层次选拔、多元化培养、多平台锻炼和多维度发展,培养一批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同时,重视兼职辅导员(班主任)选配。优化队伍结构、凝聚育人合力,按照“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鼓励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教师、党政干部等担任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充分发挥教师协同联动作用,形成“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的育人构架,强化专业和思想引导,实现校内自然班级全覆盖。
学院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培训。
辅导员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培训。
辅导员带领学生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技能大赛。
聚焦培养模式
打造专业队伍
济宁医学院全力打造“学习型”队伍。坚持政治理论与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每年组织开展辅导员培训,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国内高校交流研讨活动。实施“强基计划”,组织辅导员“学讲话”“学精神”读书会,组建“党史宣讲团”“党的二十大报告宣讲团”等,不断提升辅导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实施“强技计划”,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培训,保证辅导员“培训提升有平台、日常学习有途径”。
全力打造“实践型”队伍。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能力提升,确保每位老师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策略。目前,学院有30余名辅导员持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1名辅导员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辅导员已成为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的第一道防线,能够及时发现和甄别问题并防患于未然。
全力建设“研究型”队伍。培育建设辅导员领航工作室,开展“湖畔讲坛”,支持辅导员结合学科发展等开展课题研究,探讨解决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推进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聚焦考评激励
拓展职业空间
为科学评定辅导员的工作,济宁医学院构建了多元化考核体系。制定了辅导员绩效考核相关制度,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补充,学生评议、学院评价、领导小组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
围绕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全面考察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成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评奖评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挂钩,将育人“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同时,不断完善差异化激励机制。根据考核办法,实行差异化绩效薪酬待遇和岗位津贴。设立辅导员通话补贴、优秀辅导员奖励等经费,保障辅导员工作待遇。实施“强效计划”,组织校级“十佳辅导员”“辅导员标兵”评选,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推荐多人参加省级比赛及先进典型的评选,先后有15名辅导员获评“山东省优秀辅导员”,两名辅导员获评“山东省百优骨干辅导员”。
畅通一体化晋升渠道,强化辅导员高校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落实双重待遇,实现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把辅导员队伍作为青年后备干部、党政管理干部、学科专业骨干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始终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储备干部的“蓄水池”。2021年以来,共有47名辅导员先后到二级学院、行政、党务等部门任职。
济宁医学院将进一步增强战略眼光、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辅导员队伍,助力构建全要素同心同向,全方位同频共振的工作新格局。[db: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