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迷局:人没了,钱也没了 没买房的竟然成了人生赢家?30年房贷和自由人生,你选哪个?
比特币迷局:人没了,钱也没了 没买房的竟然成了人生赢家?30年房贷和自由人生,你选哪个?,
比特币迷局:人没了,钱也没了
在美剧《猫鼠游戏》中,行骗的高手为了逃避法律制裁,会想方设法逃往某个在地图上拿着放大镜都很难找到的海岛国家,隐姓埋名过着帝王般的奢侈生活。而他们的姓名、照片和犯罪记录,会被制作成扑克牌,发给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每一位新人,以便在未来的任何一个机会,发现并捉拿这些狡猾的罪犯。
《猫鼠游戏》剧照,主角Neal逃亡后隐居在热带岛屿
《别信任何人》这部纪录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犯,以及受害者为了「找到」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份努力看起来无论如何也是值得的,因为在这个人身上,有着价值两亿美元的比特币密钥。
撰稿|Ling
编辑|鲜 于
校对|许 静
「Better to be king for a night than schmuck for a lifetime!」(「宁为一夜王,勿做一世蠢」)这句《喜剧之王》(The king of comedy,1982)中的经典台词,40年过去了,似乎仍然适用。
知名比特币交易平台创始人,突然在印度暴毙,同时带走的,还有平台上价值两亿美元的比特币的唯一密钥。拿不回钱的投资者们越来越相信这是一起阴谋:创始人假死、整容,带着巨款隐匿在某个南美洲海岛上,逍遥法外花天酒地……
奈飞刚刚上线的犯罪纪录片《别信任何人(Trust no one:The Hunt for the Crypto king)》,与其说是揭秘匪夷所思的骗局故事,倒不如说是展示贪欲能将人类降智到何种程度。
如果你担心自己搞不懂比特币会成为观看本片的障碍,可以告诉你:不存在!第一,全片没有花超过1分钟试图讲解比特币是怎么回事;第二,片中涉及的受害者——大部分都是高学历背景的所谓精英人士——也没搞懂。
比特币之王还是比特币之狼?
奈飞出品犯罪纪录片的套路,大多从受害者、侦办者视角开始讲述,但《别相信任何人》却是从死去的CEO杰拉德·科顿(Gerald Cotten)的过往讲起。
在片子最初部分的旧影像部分,这个加拿大人看上去就是个亲切无害的技术宅:追着无人机在草坪上奔跑;会恶作剧,拉着朋友的腿让他从阳台上后翻。
币圈朋友们对杰拉德最初印象非常美好,这个年轻人有着腼腆的微笑,漂亮的卷发和眼睛,谈到科技事务时两眼发光,「他给人的印象乐观、积极又友好」「聪明又自知」。
2013年,和很多IT天才青年一样,杰拉德开始科技创业之路,创立了夸德里佳CX(QuadrigaCX),专门从事比特币交易,并很快成为加拿大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奉劝不理解比特币的人「把它理解为股票交易,交易品就是比特币」。
后来的事实证明,杰拉德说得过于保守了:比特币可比股票疯狂多了。
2009年1月初创时一文不值的比特币,到2013年交易价格大约是1比特币=100美元;到了2017年底,已经涨到了20000美元——2021年11月10日, 比特币交易价格一度升至峰值 68925美元。
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历史中屈指可数的造富神话和投资热潮。一位被访者在片中抱怨:「(当时)我每进一家酒吧,酒保都想跟我聊比特币。」这个征兆是否很熟悉?——「当路边卖菜阿婆都开始谈论股票,你就知道这股票不能买了。」
邹童就在2017年这一波热潮中入了坑。他是一位生活在美国旧金山市的亚裔软件工程师。所在的程序员圈子里,太多人靠加密货币致富,这让他疯狂贷款了8.5万美元大笔买入了几个比特币。
但很快,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突然开始狂跌,到了2018年底,比特币单价已跌到了4000美元。
这次风暴让邹童损失巨大,被高额利息逼得卖房还债,最后手头只剩了40万美元。为了避开银行2%的转账手续费,他选择通过夸德里佳购买比特币然后折现,把钱转回加拿大——当时这家平台上卖出比特币能得到10%的补贴,听起来非常划算。他于2018年10月转入资金,然后平台却再也无法提现。
更大的悲剧还在后面。2019年1月14日,杰拉德的妻子詹妮弗·罗伯森(Jennifer Robertson)宣布:杰拉德因克罗恩症死于印度,时年30岁。同时,因为杰拉德是唯一掌握平台比特币离线冷钱包密匙的人,这意味着平台上11万多客户的价值1.9亿美元的比特币无法提取,或者说丢了……
至此,杰拉德的人生故事似乎已经完结——如果你期待看到类似《华尔街之狼》疯狂人生传奇的话。
但真正的故事从这里才开始起航:一次旷日持久的互联网探案,以及大量的阴谋论。
徒劳的追查者
由于损失过于巨大,平台用户们自动组成了Telegram邮件群组,准备维权。这是一批普遍具有互联网技术背景的人,包括了程序员(邹童)、AI人工智能顾问(阿里),以及始终戴着面具出镜的神秘领袖「QCX因特」。
神秘领袖「QCX因特」
这样的技术背景,让这支业余侦探队伍相信自己比一般人更有资源与能力去追查「杰拉德之死的真相」。
他们怀疑的第一步,是要证明杰拉德还活着。
看上去,有大量证据支持这一论点——
死讯「延迟」一个月才对外宣布;
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症死亡率仅3%;
平台方展示的官方死亡证明,把杰拉德的姓Cotten拼成了Cottan;
「一个杰拉德的熟人」告诉QCX因特,杰拉德的skype界面显示,在他死亡后,摄像头曾启动过……
最可疑的是杰拉德的妻子詹妮弗——她号称找不到密匙并且「完全没有参与公司运营」,但夸德里佳的银行转账都是通过她经营的资产管理公司完成的。
作为故事
的核心人物之一,杰拉德遗孀詹妮弗·罗伯森在片中并未露面
按照美剧的套路,追踪詹妮弗应该成为一条精彩主线。但纪录片不等于故事片,总有力有不逮的时候。《别相任何人》只采访到了她的姐姐,在她的描述里,故事又变成了《消失的爱人》:2014年,吉拉德和詹妮弗通过约会软件相识,逐渐发现是彼此的Soulmate(灵魂伴侣)。但现在,未亡人一边要克服丧夫的痛苦,一边还要因为其他人对丈夫死亡的怀疑而被网暴。
和姐姐的故事版本不同,美国著名的「宅基地」论坛Reddit上,一个自称「夸德里佳员工」的人出来匿名曝料。他声称自己出席了葬礼,但棺材盖是盖着的,没人看到尸体(包括家属),而遗孀被指「假装难过」,还和杰拉德的父母起了冲突。
自称「夸德里佳员工」的人曝料,詹妮弗在丈夫葬礼过程中,饮酒蹦迪狂欢
《环球邮报》两位调查记者也独立展开调查,他们发现没有任何杰拉德早年的朋友知道詹妮弗的存在,更不知道他们于何时结婚。
但这些并不有力的所谓「证据」,证明不了杰拉德的生死。于是,「钱去了哪里」就成为关键。
一位加密货币创业者通过追查发现:夸德里佳会把平台上5%-10%的比特币放入热钱包(相当于银行卡),其他放在冷钱包(相当于金库)。但对夸德里佳冷钱包的查账结果显示,里面不但没有本应该冻结的上亿美元的比特币,而且是什么都没有,「金库」是空的。
《别相信任何人》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但似乎每个镜头都在问:既然比特币网络基于透明公开,为什么拥有IT背景的受害者们,从来没想过对平台账目做下简单的核查?
受害者们的调查并非毫无成效,他们对杰拉德的无限人肉,令「案情」有了个重大突破。他们发现夸德里佳还有一位早期合伙人迈克尔·帕特林,此人有过前科,而且与黑帮不清不楚。
早期合伙人迈克尔·帕特林
但很快,帕特林主动加入了维权群组,并声称:他在2016年和杰拉德闹掰后,就离开了夸德里佳。他的出现,把群组和《环球邮报》记者的视线引向了同一个问题:两人是怎么认识并开始合作的?
通过追查帕特林在诈骗论坛「谈钱网」上的活动轨迹,QCX因特发现了一个与他互动频繁的账号「赛普特」,从2004年就开始长期从事金融诈骗网站生意。
此时,《环球邮报》记者也得到了一份截图,通过订单全名确定了「赛普特」就是杰拉德·科顿:爱笑又害羞的技术宅的外表下,是一个并没受过太高教育、从14、5岁就开始搞金融诈骗的惯犯——甚至在夸德里佳成立三个月前,他才开始在网上招募懂比特币的程序员来做网站开发。
两条线会合并互换信息后,剧情依然扑簌迷离:杰拉德死没死?他妻子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夸德里佳账户里的钱去了哪里?所有答案和探案开始前一样:不知道。
「吐血」的真相
终于,调查者们走出网络,《环球邮报》派出调查记者前往印度斋浦尔市调查杰拉德的死因。记者采访了主诊医生,并查阅了诊疗报告,给出了很多细节:「(患者)急性肠胃炎入院」、「吐了十次」、「隔天转为爆发型」、「下午晚上7:26分,被宣布死亡」……
医生打消了记者的疑心,佐证杰拉德确实真的死于了急病。但维权组里的受害者们无法接受这个虚无的答案,他们持续着自己的怀疑和愤怒,再次通过网络去搜寻最重要问题的答案,「钱去了哪里」?
最后的真相简单到让人落泪:没有神秘假死携款潜逃、没有黑帮势力、没有黑寡妇,只有一个最简单最老土的庞氏骗局。
安大略证监会通过对夸德里佳账目清查,发现了大量虚假账户。杰拉德就是利用虚假账户,将平台用户的比特币挪用到平台上炒作获利,再以新用户的比特币来应付老用户的提款需求。
依靠夸德里佳,杰拉德拥有了豪宅豪车私人飞机,甚至他还买了一座岛
讽刺的是,在比特币暴涨的年份,杰拉德赔掉了1.5亿美元。更讽刺的是,这个骗局在2018年的比特币狂跌中,以他的意外死亡强行终结。
相比开篇时的层层迷雾,纪录片「走近科学」式的结尾十分反高潮。之前锲而不舍的维权者们,有的认为自己失去了一年的讨债时光,以及对人性的信心和梦想,「我觉得这些比他骗去的钱更有价值」;也有人因此患上抑郁症,忏悔「这一切……因贪婪而起」。
一个原始骗局,以听起来无比高大上的「加密货币」重新包装,就让一群高智商高学历的IT精英们输光了身家,伤害性与侮辱性都不好说哪个更强了。
《别相信任何人》在IMDB(6.3)和烂番茄(37%)上评分并不算高。普遍的评价是——似乎纪录片本身和片中的加害者及受害者一样,都陷入了重重迷宫。
在90分钟内,它疯狂变化赛道和片种类型,给出了对所有最戏剧化结论的猜测,但就像维权群组所做的「调查」一样,只展示了大量的二手证据,很多关键的角色都并未直面镜头付之阙如:
没有依然神秘的遗孀;
没有男方的父母;
也没有出具死亡证明的印度医生;
殡仪馆拒绝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顺便一提,在印度伪装死亡的案件屡次被报道。
还有更多的疑问没有得到回答……
那么,《别相信任何人》是一部「走近科学」式的作品,不值一看吗?也未必。至少,它再一次证明,当你无法控制自己的贪欲前,「别信任何人」。
发布于:北京
没买房的竟然成了人生赢家?30年房贷和自由人生,你选哪个?
曾经,房子是一个家庭的财富象征,是婚姻、教育的敲门砖。然而如今,动不动上百万的房价、数十万的首付,外加几十年的房贷,让买房者不堪重负。
每天醒来面对的就是房贷压力和柴米油盐。为了供房,不得不忍受工作中的各种委屈,自由被房子套牢。
而租房的小王,虽然居无定所,但他可以将收入自由支配,投资自己,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一夜之间,有房族似乎成了"洋葱"——表面风光,内里苦涩。房子,不再是幸福的象征,反倒成了沉重的枷锁。
1.有房一族的多重压力
动不动数百万的房价、数十万的首付,外加30年的房贷,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是个沉重的负担。根据2022年数据,深圳的房价收入比高达42.5,一线城市平均房贷年限为26.4年。这意味着,很多人为买房不得不降低生活质量,每天起床面对的就是房贷压力和柴米油盐,这种紧绷状态至少持续30年。
更令人沮丧的是,部分买房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房产贬值,深感买房时机错误,错过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在一个三四线城市,小张花了80万买的房子,如今只值60万。他悔恨不已,房子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为了房贷,很多人不得不忍受工作中的各种委屈。领导呼来喝去,小张只能忍气吞声;同事使绊子,小张只能笑脸相迎。他失去了跳槽的勇气,因为房贷是一座大山,容不得他任性。
房子,让无数人失去了自由。他们被囚禁在几十平米的水泥盒子里,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在看不到尽头的隧道里前行。有房,就真的幸福吗?
2. 无房族的快乐
在有房一族叹息的同时,无房族的笑容格外耀眼。他们虽然居无定所,但轻装上阵,活得更加洒脱自由。
没有房贷的压力,无房一族可以将大部分收入自由支配。他们可以投资教育,参加培训,让自己的技能不断升级;他们可以去健身房购买年卡,让自己的身材越来越好;他们可以经常和朋友小聚,享受美食和欢乐时光。他们在自我投资,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同时,租房也意味着更大的自由和灵活性。工作不开心了,可以果断辞职;生活腻烦了,可以立刻搬家;内心有梦想,可以勇敢追寻。无房一族不用为房子而委曲求全,他们敢于冒险,勇于改变,拥抱生活的惊喜。
在80、90后群体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房奴"弯道超车者。他们往往学历更高,视野更广,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了更多技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没有了房贷负担,他们反而走得更快更远。根据中原地产的一份调查,从事互联网、金融、文化传媒等行业的年轻人,40%以上选择不买房。
3. 重新定义买房
我们要承认,在中国,房子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它背负着太多社会意义——结婚要房子,孩子教育要学区房,甚至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也要看他有无房产。这种观念,在无形中绑架了我们的人生。
但我想说,生活不只有房子。晚婚、不婚、丁克等新型生活方式正在崛起,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多元的居住选择,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几十平米。孩子的教育资源,不应该用房子来衡量,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一个人的成功,更不能简单地用房产多少来评判,他的知识、能力、品德、贡献,难道不是更重要的标准吗?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被传统观念绑架。尤其是中年人,45岁以后再背房贷无异于自缚手脚。根据2020年的一项调查,45岁以上购房者的比例不到10%,其中很大原因就是经济压力。中年人有太多责任要扛,为何还要给自己增添负担?
这些年,房价飞涨,但我们的幸福指数真的上升了吗?我们为房子付出了太多,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生活的本质。
少些攀比,多些自省。每个人都应顺应自己的内心,租房也好,买房也罢,只要能平和安稳地生活,就是莫大的幸事。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没必要把房子当做身份的象征。[db: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