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存证试点 论文数据库要做知识桥梁而非壁垒
上海: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存证试点 论文数据库要做知识桥梁而非壁垒,
上海: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存证试点
转自:财联社
【上海: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存证试点】财联社9月9日电,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今天(9日)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并指出,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存证试点,是提升数据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举措。要加快先行先试,高标准做好实质性审查,确保数据产品有价值、受欢迎、能推广。加强政策联动,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工作结合,助推数据产品开发和市场应用。要注重协同推进,打通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存证、运用、保护“全链条”,有力服务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形成更多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要强化严格保护,切实维护数据权利人合法权益,通过严格、公正的司法实践,推动更多数据主体登记、交易,不断激发数据要素利用的动力和活力。
论文数据库要做知识桥梁而非壁垒
□ 柯 锐
近日,有关“中科院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网传邮件截图显示,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发布通知称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CNKI数据库出版商)暂停了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邮件中还称,CNKI数据库在多轮谈判后依然坚持“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其给出的部分条件“相当苛刻”。
4月19日,知网发布情况说明,称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正常服务,直至2022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
这不是知网第一次因高昂的订购费而与科研院所出现摩擦。基于特定的用途,知网本属学术圈内的“小众”平台。如今,知网一再成为舆论焦点,说明其因价格问题与用户之间产生的紧张关系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已经溢出了学术界,辐射到更广泛的公众舆论场上。
公开信息显示,知网始建于1999年,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其中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知网的愿景是为传播知识服务,这是美好的。成立多年来,知网的确为广大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了不少便利。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人,在求学过程中可能都使用过知网。在此过程中,知网也为知识资源的传播和分享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知网具有一定的公共职能和公益属性。
然而,知网在本质上又是一家商业机构,追求利润是其主要目标。市场经济下,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目前在国内中文学术文章检索服务市场上,知网可以说是形成了事实上的支配地位,大量机构以及个人用户都用其检索查询学术文章。这就使得知网的频繁涨价和“苛刻”的续订条件,有一种“要挟”的意味,这也引起了一些高校和用户的抵制。
据媒体披露,从2012年至2021年的10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均为知网涨价幅度过高。不过,在停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内容的独有性以及其资源整合的一站式搜索在其他数据库很难实现,大部分高校迫于各种压力又继续与知网合作。
这种局面无疑会产生消极后果。首先,会损害用户利益。知网如果因涨价导致用户停用,那么用户将无法享受检索服务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学术便利,无疑会为用户带来不便;其次,提高了知识传播和分享的社会成本,不利于公共利益。得益于互联网和搜索技术的发展,学术论文等知识资源的传播更加便利,边际成本日趋降低,也使得这项服务和“生意”具有公共性。如果知网因价格问题“断供”,则会影响学术成果的传播,阻碍科普和学术发展,妨害社会公共利益。
当然,这不是要否定知网追求利润的合理性。知网要在市场上维系生存和发展,追求合理的利润本无可厚非,但在追求利润和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之间保持平衡,这也是知网现在要做的。特别是在学术文献检索领域的其他竞争对手尚未成气候、市场竞争尚不充分的时候,维系这种平衡就更为必要。总之,知网应成为知识的桥梁,而非知识的壁垒。[db:内容]?
- 300斤棕熊偷吃粮食被卡进塑料桶 网友:救援时人和熊都害怕极了 救命!我在海边被“塑料袋”蛰了!
- Arla携手索地雅,全球两大乳业巨头合作,加码中国奶粉市场野心彰显 断奶期如何养护体质弱的宝宝?口粮可在奶粉排行榜十强中选
- 快消品头部品牌如何设计“营销数字化平台”? 快消品头部品牌如何设计“营销数字化平台”?|crm|erp
- 打通情绪这堵墙 知名心理专家开讲“教师如何做好情绪管理” 名校MBA卖老酒:6年开8店、询价小程序涨粉20万+,他如何做到?
- 社交巨头微信:面对即时零售,为何如此 “小心翼翼”? 大品牌彰显强实力,ZCAR竹子买车引领汽车新零售未来
- 孩子梦想做“网红”,该担忧吗? 生产工单系统如何帮助企业控制成本?
- 中华美食之旅:探寻阿胶黄芪奶粉的香醇诱惑 盛健羊乳全产业链布局助力品质升级,高钙羊奶粉引领行业新风向
- 青春期亲子关系问题如何解决?成都这个圆桌论坛上医生和心理专家都来“支招” 观察财政政策将如何做好“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