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能力再升级 全面打通与视频号的连接 视频号为何玩命“复活张国荣”?
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能力再升级 全面打通与视频号的连接 视频号为何玩命“复活张国荣”?,
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能力再升级 全面打通与视频号的连接
原标题: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能力再升级 全面打通与视频号的连接
【TechWeb】1月11日消息,腾讯微信事业群副总裁、企业微信负责人黄铁鸣今日公布了企业微信的最新成绩:企业微信上的真实企业与组织数超1000万,活跃用户数超1.8亿,连接微信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企业微信团队同时披露,每1个小时,有115万企业员工通过企业微信与微信上的用户进行1.4亿次的服务互动。
黄铁鸣表示,最有意义的并不是这些数字,而是这些数字背后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这让企业微信更加坚定连接创造价值。
在企业微信4.0中,企业微信与微信的互通能力再次升级,全面打通与视频号的连接。视频号开始具备高效连接消费者的能力。
具体来看,企业员工可以在企业微信的个人资料页上关联企业视频号,企业的视频号直播间也会出现导购入口,消费者可以一键接入。两款产品互为补充,对品牌商家直播带货增效明显。
在新版本中,企业微信还推出微信客服能力。只要企业选择设置,消费者可以在微信生态内的视频号,公众号、小程序、搜一搜、微信支付等页面找到客服入口;在微信外,如企业APP、官网等位置,消费者也能一键找到企业的客服。
基于微信客服,消费者不论在何处发起询问,页面都会跳转到自己的微信。
作为腾讯产业互联网的重要工具,在新版本中,企业微信还将联合腾讯文档、腾讯会议三大产品融合打通,联合推出全新效率协作功能,正式实现腾讯产业互联网效率工具一体化。
据了解,在三款产品融合后,将各自承担不同的分工。4.0版本的企业微信将作为企业专属的“连接器”,承载融合版文档、会议等原生办公效率工具。不仅在企业内部,更可在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企业与微信客户沟通协作中自由使用。
融合版文档将成为一个多人协作的新空间。在延续腾讯文档优势体验的同时,融合版文档与企业微信功能无缝连接。企业内外的人都可以被邀请进来协作,从过去的“把文档发出去”到现在的“把人加进来”,文档真正成为沟通场所和协作空间。
融合版会议不仅让企业内部员工更高效开会,也能通过企业微信和腾讯会议的打通,帮助企业更方便地和企业以外人员的沟通。开启云录制与纪要功能后,会议内容整理几乎自动完成。
据介绍,本次联手,并非简单的接口开放,而是三大产品彼此开放底层能力,深度融合的成果。未来企业微信还将与腾讯文档、腾讯会议团队继续迭代功能。
视频号为何玩命“复活张国荣”?
撰文/ 陈畅
编辑/ 董雨晴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
4月1日晚上,抱着手机看完三个多小时的张国荣高清修复演唱会,80后男生小蔡久久不能入眠。
演唱会由腾讯和版权方宝丽金唱片联合发起,直播场所不是电视,也不是互联网视频平台,而是在微信视频号里进行。
这并不妨碍演唱会在愚人节当晚迅速刷屏。演唱会播出的近3.5个小时,全国多地像小蔡一样的粉丝涌进直播间,峰值时有数百万人同时在线,观看总人数超1700万。
在泪目怀念偶像哥哥的同时,不少人意识到,演唱会似乎让视频号找到了流量密码。
2021年12月,爱尔兰“西城男孩”全球首场线上直播演唱会现身视频号,吸引超2800万人围观;跨年夜,五月天线上演唱会观看人次超过1600万。此外,左小诅咒、五条人、曾轶可等音乐人也相继在视频号平台开展过“线上演唱会”。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观看线下演唱会已经是一种奢望,视频号抓住年轻人的这一痛点,将演唱会搬到线上举行,起到了一定的破圈效果。
虽然几场演唱会均为免费,但在外界看来,这意味着视频号的商业化欲望涌到台前。
几次破圈后,视频号日活破5亿
视频号自2020年1月推出以来,距今已有两年多时间。
在腾讯内部,它一直默默无闻。直到看到半个月前发布的腾讯财报,人们猛然发现,“视频号”受重视度明显加大——“视频号”关键词在财报中被反复提及了13次,次数首次超过微信。
视频号的发展计划也被列进在最开始的“业务回顾及展望”中,其中写道,“2021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我们在业务上继续取得战略性进展,包括增加视频号的内容创作及观看量……”
财报电话会议中,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未来将持续对视频号等业务重点投入,相信它们未来将有不错的增长。
腾讯未公开视频号的具体用户量,但据视灯研究院数据,2021年视频号日活超5亿,同比增长79%,人均使用时长超35分钟,同比增长84%。
根据《2021年视频号发展白皮书》,2021年9月,抖音系日活为6.4亿,快手是3.2亿。视频号数字营销平台百准创始人龚海瀚更是预测,视频号2022年底有望达到6亿日活,超过抖音。
几组数据直观地体现出,依附着微信及Wechat合并12.68亿月活的强大社交流量,视频号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壮大,并威胁到了短视频行业老大的地位。
把时间拉回2020年底,视频号日活还只有2.8亿,平均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9分钟。一年时间里,视频号发展迅猛,又是哪些因素成就的?在部分业内人看来,几场刷屏活动,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朋友圈最早一次被视频号刷屏,是在2020年底,上百万人利用视频号直播围观双子座流星雨。那一夜,无数网友在流星雨直播间里留言许愿。也是那一夜,发起流量雨直播的摄影师李政霖的微信里涌入了大量的好友申请。
但这场直播破圈,让视频号团队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他们先后又策划了多起现象级直播,包括一个月之后的TVB“我好挂住你香港群星新春互动直播演唱会”,观看人数3000万+,西城男孩演唱会线上观看人次2700万+,跨年五月天演唱会观看人次1680万人,孟晚舟归国观看人次1500万+。再接着是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和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视频号两场直播的场观人数都超过了1个亿。
对于这种屡试不爽的引流手段,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视频号首先在用户上选对了,“西域男孩、五月天、张国荣都是70后、80后、90后的偶像,这些人恰好是视频号的重度用户,借助情怀容易获取更多用户的共鸣。”
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介绍,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大型演唱会等活动均受到限制,网友只能改为线上“云聚”的方式开展娱乐活动,视频号给了他们亲临现场的感受。
不要小看线上演唱会的流量杀伤力,用视频号团队负责人张孝超的话说,“以西城男孩直播间来说,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50万,相当于观众坐满了十几个鸟巢同时看演唱会。”
他表示,“视频号 + 微信”支付会让打赏成为可能,可能还会有直播/视频付费,未来微信视频号还将邀请更多音乐人直播。
尽管几场活动成绩不俗,不过,视频号靠演唱会吸粉的模式也不完全被看好。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大型线上演唱会不具备常态性,抱着单纯追星目的打开视频号的人,极有可能看完就走,难转化成视频号的高粘度用户。
视频号的下一步,变现提上日程?
不管怎样,视频号用户的体量变大以及腾讯的态度转变,让外界对视频号的商业变现产生了较大兴趣。
腾讯在此次财报中,首次明确了目前视频号的商业化方向和阶段性成果,三个商业化机会分别是短视频流广告、直播打赏及直播电商。
在此之前,各大媒体对视频号的变现方法,都只停留在分析层面,腾讯算是揭开了面纱。
腾讯财报显示,在视频号直播服务、视频付费会员服务以及自2020年4月合并虎牙带来的收入贡献的推动下,社交网络收入增长8%至人民币1173亿元。2022年1月微信公开课中,视频号团队讲师陶佳也透露,视频号直播带货GMV在2021年末较年初增长了15倍,直播间平均客单价超过 200元,整体复购率超过60%。
成绩初显背后,关注视频号更迭进度的人士应该早已察觉,视频号的商业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微信方面筹谋许久的必然结果,这在视频号几次重大更新中表露无疑。
早期的视频号只是一个简陋的短视频工具,2020年10月,视频号直播上线,打通了视频号与微信小商店的功能,这是它向商业化迈进的重要一步。当年12月,视频号直播增加美颜、滤镜、连麦、送礼等能力。2021年5月,视频号主页新增商品分类、升级商品橱窗功能、可关联多个店铺带货;12月,视频号灰度测试“短视频购物车”功能,视频下方可以直接挂商品链接,一键跳转购买页。
与这些重大变化同步进行的,是视频号接入搜一搜、朋友圈标签导流、信息流,视频号名片展示在个人页、与公众号支持一键跳转、微信PC端支持观看等功能调整。
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视频号不断加大了存在感,扩大与微信用户的连接度,就连春节爆火的红包封面,也与视频号深度绑定,每个红包封面的底部都直接连接到视频号。《2021视频号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视频号功能更新高达59项。
(视频号的迭代变化,图/《2021视频号发展白皮书》)
视频号第一次公开让用户掏钱,是2020年1月的NBA付费观看项目。NBA常规赛爵士vs勇士的那场比赛,视频号“腾讯NBA”通过付费的形式进行直播。用户进入直播间后,可免费观看3分钟,3分钟后需支付90个微信豆才能继续观看,按照1元7个微信豆的比例换算,这场比赛需要付费约12.8元。
视频号官方未向外透露具体付费人数有多少,但这昭示着视频号商业化尝试被摆到了台面上。
“未来,付费的体育赛事、演唱会,甚至一些知识付费节目,如跨年演讲、脱口秀等,都有可能是视频号得要的商业化形式。它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去选择合适的项目来开展。”伍岱麒称。
对于视频号的商业化潜力,不少机构持看好态度。
中信证券研究部认为,随着视频号功能的不断丰富和进化,未来视频号用户体量有望比肩朋友圈。华创证券更是对视频号给出“视频时代微信生态的再重启”的定义,并称视频号未来将反哺腾讯广告、支付、游戏和云业务。
自2018年短视频大势来袭,没有人怀疑腾讯对短视频的执着。有媒体曾统计,细数腾讯在短视频赛道内的布局,其先后进行过多达17次产品尝试。最有名的如微视,折腾许久最终也没能走上与抖音、快手PK的牌桌。
视频号也曾不被看好。部分部分创作者一度认为视频号消费人群年龄层偏大,内容以情感、生活为主,很长一段时间内,创作者找不到适合的变现方式。不过,这一问题随着视频号使用用户群的扩大得到了一定缓解。
(图/视觉中国)
视频号还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
张小龙的“克制”是出了名的。2018年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特意谈到他对微信“去中心化”原则的思考,“我们希望能够把用户当成朋友看待,而不是把他当做一个听从我们驱使的群体。我们不应该去影响各个服务的存在,而是尽可能让更有价值的服务自己浮现出来被用户找到,而不是我们去左右”。
微信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用户来做。架构在微信里的视频号,秉承着和微信类似的价值观。
相较于其他短视频平台的公域分发机制,视频号推送以私域为主。视频号入口下的分享以朋友喜欢为最主要推荐维度,用户所见内容以其所在圈子人群爱看的内容为主。在朋友推荐的基础上,用户也可以主动点选“推荐”页按算法进行内容获取,后一种情形类似抖音。
(视频号算法特点,图/广发证券)
张小龙曾公开透露,视频号有关注、朋友和推荐三个tab,用户的流量消耗比例应该为1:2:10。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平均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100个系统推荐的视频这样的比例。
在睿翼互动CEO龙共火火看来,“视频号并不排斥个性化推荐,核心问题是训练量太少,算法不准。”据他观察,2022年视频号会强攻算法推荐,相应地,这一部分的比例近期确实在加大,视频号团队中也慢慢加入了一些运营人员。
伍岱麒对此表示认同,视频号慢慢在向抖音、快手靠拢,增加“推荐”功能,把创作者的作品推荐给感兴趣的人,从而有利于创作者涨粉,而不仅仅依靠社交关系。反过来,抖音也意识到这一点,把视频号列为竞争对手,通过建群、日常及朋友推荐功能,增强其社交属性。
从商业化角度,私域基因带给视频号的弊处和利处一样明显。“抖音采用人工智能推荐方式,能帮创作者对精准人群实现精准营销,这种方式更容易得到商家的认可。而视频号的推荐形式依靠社交+推荐,精准度较差。”伍岱麒讲道。换句话说,“你朋友圈里的人,不一定和你有一样的消费习惯、兴趣和和能力。”
针对线上演唱会和体育赛事的直播探索,业内人士和用户均表示短时间内不会成功,“免费看演出获得的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收费,很多人可能选择直接不看。”向凯称。一位篮球迷则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看体育的大多是男生,他们很擅于从各种渠道找到盗版免费链接,腾讯体育超级VIP单月78元,身边朋友宁愿买王者荣耀游戏皮肤也不会花钱购买VIP,会觉得不值。”
具体到视频号被赋予的三个变现途径上,普遍观点认为,受疫情影响,各企业不论是传统投放还是新媒体短视频类投放,都不断式微,相关支出也在不断减少,这是大环境所致。而直播打赏和直播电商,正经历着行业规范整顿,且视频号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供应链体系,货品池较浅,所以不会是带货变现达人的首选平台。
在2021年财报中,腾讯表示,受在线教育等行业遇冷影响,公司广告营收大幅滑坡,视频号的信息流广告将在2022年启动。
这是伍岱麒最看好视频号的商业化形式。他表示,随着专业机构在视频号纷纷入驻,视频号的创作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参考此前抖音与品牌合作的方式,多侧重于打知名度,费用高且销售转化效果一般。未来是否还有商家愿意做这些类型的广告投放,还要看视频号的用户数据是否与品牌方所投放的目标人群能够做到足够匹配。
“总体来说,视频号还是一个正在进化的产品。”龙共火火称,“在抖音、快手的先发优势下,现在讲视频号何时能够替代二者,的确很难。微信生态更类似于一个补充剂、一个工具的角色。”
只是作为腾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短视频产品,视频号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被盯上的命运。腾讯对它变现期待有多大?有多急?外界无从得知。一切都要看,视频号有没有可能快速探索出别具一格的成熟方法论了。?
- 300斤棕熊偷吃粮食被卡进塑料桶 网友:救援时人和熊都害怕极了 救命!我在海边被“塑料袋”蛰了!
- Arla携手索地雅,全球两大乳业巨头合作,加码中国奶粉市场野心彰显 断奶期如何养护体质弱的宝宝?口粮可在奶粉排行榜十强中选
- 快消品头部品牌如何设计“营销数字化平台”? 快消品头部品牌如何设计“营销数字化平台”?|crm|erp
- 打通情绪这堵墙 知名心理专家开讲“教师如何做好情绪管理” 名校MBA卖老酒:6年开8店、询价小程序涨粉20万+,他如何做到?
- 社交巨头微信:面对即时零售,为何如此 “小心翼翼”? 大品牌彰显强实力,ZCAR竹子买车引领汽车新零售未来
- 孩子梦想做“网红”,该担忧吗? 生产工单系统如何帮助企业控制成本?
- 中华美食之旅:探寻阿胶黄芪奶粉的香醇诱惑 盛健羊乳全产业链布局助力品质升级,高钙羊奶粉引领行业新风向
- 青春期亲子关系问题如何解决?成都这个圆桌论坛上医生和心理专家都来“支招” 观察财政政策将如何做好“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