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教育随笔|做有温度的教育 智慧教育将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少儿美术教育随笔|做有温度的教育 智慧教育将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少儿美术教育随笔|做有温度的教育
少儿美术教育不仅仅要教授儿童基本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训练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力、专注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儿童的综合艺术素养,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完美的人格。希望美术教育将品格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用有温度的教育温暖孩子的心灵。
鹏鹏跟着我学习画画已经有近4年的时间了,当初父母把他送到希望美术的初衷,是因为他太调皮,上课开小差,做作业也不专心,父母希望通过美术学习锻炼孩子的专注力,约束孩子的性格。鹏鹏刚到我们班上的时候,我心想,虽然这孩子个头儿是挺高,但毕竟是个小学生,能调皮到哪儿去。
经过两三周的课程后,我却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每次2小时的绘画课,鹏鹏能够老老实实在座位上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半小时。一会儿趁老师示范的时间,做各种鬼脸惹得全班同学大笑;一会儿把橡皮掐成小块扔对面的女同学;一会儿要求上厕所,一会儿又拿着画笔破坏同桌的画面......几周课程之后,不光班上同学打他的小报告,他的调皮在整个校区都出了名。
于是,我主动找到鹏鹏的爸爸妈妈,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原来鹏鹏的爸爸妈妈工作比较繁忙,经常出差和加班,照顾他的时间很少,鹏鹏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很多时候,鹏鹏还帮着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除了学习上不用心,鹏鹏在邻居的眼里还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于是,我心想,这孩子在课堂上的顽皮表现,或许只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获得尊重和重视的行为。
希望美术学生作品
在一次研学活动中,我们带队来到了南方的一个村落,那天晚上按计划应该举行篝火晚会。于是,下午的自由写生活动中,我故意告诉同学们,由于我们忘记带木柴来,所以今晚大家期待已久的篝火晚会或许不能如期举行了,除非大家能找到足够的木柴。说完,整个下午我便一边巡看指导孩子们写生,一边暗自观察。我发现,鹏鹏组织了几个平时玩的比较好的男同学,跑到了附近的小土坡上捡来了一捆小树枝。傍晚,篝火晚会如期举行。在晚会上,我故意问,是谁这么棒,给我们送来了木柴呢?鹏鹏这时候却有些害羞的低下了头。旁边的同伴喊道,老师,是鹏鹏带着我们去山上捡的小树枝。于是,大家都向鹏鹏投来了赞许的目光,纷纷为他们鼓掌。
从那之后,鹏鹏的调皮比之前收敛了许多,同学们也都喜欢跟他一起玩,鹏鹏的绘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作为老师,我们要怀揣着一份期待和耐心,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用自己的宽容和智慧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有温度的教育,温暖每一个儿童。
发布于:山东
智慧教育将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必争的关键赛道,高校必须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塑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王 霖
生成针对性教案、个性化题目,进一步推进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赋能“教”;为学生保存个人数据与交互历史数据,根据其学习习惯、兴趣偏好和知识掌握程度,生成专属的答疑回复、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赋能“学”;直接为询问者回答学校基本信息,通过自适应检索增强方法,对超出自身记忆参数的问题能够通过检索并结合自身知识给出答案,赋能“管”;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全方位、实时数据采集,分析教学行为,加强过程性评价,提供动态评估结果、测评结果,提升学习针对性,赋能“评”……
这是“慧通大模型”助力高校“教、学、管、评”四方面的创新应用;这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打造的“大模型+教育”新生态;这也是“人工智能+”为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赋能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国内高校纷纷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布局,运用数智化赋予高校传统学科发展的新动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9月21日,“第三届智能教育大会”在西安举办。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教育数字化知名专家学者、高校教育管理者、企业负责人等近千名嘉宾与会。围绕“数智赋能 慧育未来”主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要持续开辟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赛道,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为共谋智能教育新篇章贡献不竭力量。
直面机遇与挑战
回答好“数字时代,教育何为”时代命题
随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纵深发展,“人工智能+”行动和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LEAD行动)的开展,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型序幕已逐步拉开,智慧教育将成为改变教育生态和教育形态的一项革命性工作,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乌卡时代,面对这个复杂多变、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教育和未来学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课程教材与实验室处处长刘永强指出,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高校应迅速行动起来,以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范式。一是全面重塑教育理念,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数智赋能、国际交流,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二是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通专人才,快速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三是重构未来学生素养框架,建设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和素养图谱,全面提升课程、教材、教师队伍等核心要素,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人工智能无疑是人类在方法论和工具手段方面的突破性发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打造未来教育的新形态,传统的“师—生”教育“二元场景”将演变为“师—机—生”教育“三元模式”,人机协同的新智商将突破人类自身智商的局限。因此,我们要坚持既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的原则,注重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与创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与获取;学生要培养自我批判性思维,决不能满足于人工智能推送的现场答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新亮表示:“如今,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交汇点上,持续发展智能教育,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是谱写教育创新篇章的关键机遇,更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当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正加速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坚持打造新时代“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大学目标,发挥电子信息学科优势,推动教育数字转型“示范田”向“丰产田”的转变。
构建教育新支撑体系
重塑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每次科技进步都带来了教育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是科技、人才、教育的汇聚地、聚集点,而数字化转型则是高等教育这个聚集点的制高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思维模式、情感、价值观、素养等隐性知识的习得与传授。为此,我们亟待建立新的教育支撑体系,创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动教育数字化系统性改革。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智能机器成为知识生产的辅助者,对个体学习者的自主思考、判断、学习能力乃至伦理道德观提出了挑战。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党委书记、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表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用人工智能驱动自身专业范式变革。今年3月,浙江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每年面向全校6300余名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打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和实训范式,让更多人成为人工智能的受益者。
“我们要重塑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黄荣怀表示,其核心竞争力包括五个方面,即持续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多次灵活就业的适应能力、不确定性状况的处置能力以及富智能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为此,智能时代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要深刻领悟并推动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着力提升师生智能时代的胜任力、共同探讨并实践数字教学法、合规有序开展人机协同教学以及持续开展教育社会实验等。
大模型与教育深度融合
探索人机协同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2022年以来,OpenAI相继推出ChatGPT、GPT-4、Sora和GPT-4o等产品,大模型的多模态交互与内容生成能力进一步成熟。在通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大模型不仅加速了教育观念在知识、学习、课程与教学上的系统性转变,也为重塑人机协同的教育形态注入了新动能。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龙介绍,当前国内外学科大模型开发应用如火如荼,覆盖了数学、计算机、医学、法学、遥感等各学科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高校已发布了超过50个学科大模型,如浙江大学“智海—三乐”、中国农业大学“神农大模型 2.0”、北京邮电大学“码上”等。要构建高等教育领域学科大模型共建生态,我们需做好积极推动学科语料库的有组织汇聚、学科大模型的有组织建设、学科智能体的有组织开发等三方面工作。
如何解决传统高校在线教学平台存在的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慢、智能技术应用不足、教学环节链接不够等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苗启广介绍,“慧通大模型”目前已取得定位准确的学科答疑、智能评价提升教学管理、学情分析促进因材施教、智能客服只跑一次等四大应用实效。试运行以来,师生使用近20万人次,共服务超过90万轮次对话问答,服务于教师上课、学生答疑、教学评价和管理咨询等方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数字化特聘专家徐童表示,高校大模型的研发要紧盯学校对合规、高效、低成本的需求,教师对省时、稳定、启发式的需求,学生对实时、准确、个性化的需求,有力支撑学校的有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此次活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承办,《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提供媒体支持。正如陕西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处处长李享阳所强调,通过此次活动,希望能融合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研制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智能教育产品和应用,不断扩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共同推动智能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