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中证全指软件开发指数发起C净值上涨12.53% 软件行业集体受困 东软智能化转型能否破局
中欧中证全指软件开发指数发起C净值上涨12.53% 软件行业集体受困 东软智能化转型能否破局,
中欧中证全指软件开发指数发起C净值上涨12.53%
中欧中证全指软件开发指数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中欧中证全指软件开发指数发起C,代码020485)公布9月30日最新净值,上涨12.53%。
中欧中证全指软件开发指数发起C成立于2024年3月4日,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全指软件开发指数收益率×95%+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该基金成立以来收益0.73%,近一月收益36.07%。
最新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如下: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持仓占比 持仓股数(股) 持仓市值(元)
002230 科大讯飞 10.05% 213400 916.55万
688111 金山办公 6.92% 27736 630.99万
600845 宝信软件 3.64% 103800 331.43万
601360 三六零 3.61% 428900 329.4万
600570 恒生电子 3.52% 181900 321.24万
300033 同花顺 2.93% 25800 267.55万
600536 中国软件 2.37% 72200 216.02万
300496 中科创达 2.21% 44200 201.51万
300339 润和软件 2.17% 95600 197.61万
002405 四维图新 1.95% 285500 177.58万
软件行业集体受困 东软智能化转型能否破局
本文转自:中国工业报
软件企业如何破解增长难题为外界关注。■ 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AI来袭,行业风动。近期,软件行业财报发布,从数据来看可谓一片萧杀。 据2023年财报显示,东软集团 (600718.SH)实现营业总收入105.44亿元 (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1.39%;扣非净利润亏损1.47亿元,上年同期亏损4.19亿元,亏损收窄;浪潮信息 (000977.SZ)实现营业总收入约659万元,同比减少5.41%,扣非净利润11.18亿元,同比下降35.87%;软通动力(301236.SZ)实现营业总收入175.81亿元,同比下降7.97%;扣非净利润4.62亿元,同比下降44.89%;科大讯飞 (002230.SZ)实现营业总收入196.5亿元,同比增长4.4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1.2亿元,同比下滑71.74%。 近些年,国家积极倡导 “智改数转”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曾经的 “软件之王”们在这样的背景下盈利降低,甚至亏损,不禁令人唏嘘。 软件企业该如何破局,成为当下行业关注的焦点。王者的主业之困 东软起家于外包业务,在国内软件产业发展历程中,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当下,这却是一个不得不转型的关键点。 近期,东软集团公布财报显示,继2022年东软集团迎来上市27年来首次亏损,扣非净利润亏损5.30亿元,上年同期盈利3508.37万元,公司毛利率为20.78%,同比下降5.38个百分点,毛利率创历史新低;2023年,公司全年实现总营收105.44亿元,归母净利润7391.25万元。但即使如此,公司的扣非后净利润仍然连续第二年出现亏损,亏损额为1.47亿元。 对此,东软集团称,公司的亏损主要受到创新业务的影响。公司在 “大健康”“大汽车”等板块构造的东软医疗、东软熙康、望海康信、东软睿驰、融盛保险等创新业务对公司的整体业绩减亏,但对公司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仍为负向影响。 而据4月30日发布的2024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8.30亿元,同比增长10.50%;扣非净利润亏损866.64万元,上年同期亏损2684.74万元,较上年同期有所收窄。 财报显示,其核心利润相比去年同期下跌206.835%,利润总额下跌8.02%,毛利率从2023年的29.79%上涨到今年30.13%,营业总收入增速从29.57%下跌到10.5%,总资产增速从1.03%下跌到0.45%;且一季度,营业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47%,销售费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16%。与此同时,其管理费也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47%。 东软集团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主营业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软件或者服务方案,在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众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东软身上曾经光环无数——国内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1997年就出资5亿元,投建国内第一个软件园;同时,其研发的国内第一台临床应用CT机在软件园下线,打破了海外企业此类大型医疗设备的垄断。 东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刘积仁,也被业内尊称为 “软件教父”。不过,截至6月2日,东软集团的市值为99.26亿元,远低于用友的384.58亿元、金蝶的287.51亿元。 另外,“软件外包”的标签,也始终困扰着它。东软起家于外包业务,在国内软件产业发展历程中,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当下,这却是一个不得不转型的关键点。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汹涌来袭的当下,东软又一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纵观东软发展的历史,在1996年上市后,东软的商业模式就在不断调整。早期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不健全,客户没有软件付费的习惯,市场上盗版横行,刘积仁带领东软开始两条腿走路,布局系统集成及软硬件,并同时进行开发捆绑销售。 第二次转型是软件与服务结合,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从1999年起,东软逐步在电信、税务、金融、电力、教育、交通、社保等领域进行数字化改造,这一系列举动被公司誉为 “数字圈地”。 2000年,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大潮兴起,东软开启了第三次转型,发力国际外包业务。2006年东软成为国内第一家外包收入过亿美元的软件企业,撑起国内软件外包超过7%的市场份额。 2008年后,由于软件业人口红利不再,刘积仁曾强调:“软件外包模式将进入死胡同”,如今的东软也不再提起软件外包往事。而在2009年后,东软又将业务从B2B切换为B2C,全面进军健康管理领域。四向布局但声量不大 东软集团已形成了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企业互联四大业务板块。 在很多领域,东软都践行深远。 2002年8月,《国务院17号文件》中提出“十二金”工程,即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包括金财工程、金农工程、金盾工程、金保工程、金税工程、金关工程、金水工程、金质工程、金审工程、金卡工程、金贸工程、金企工程。 社保部门当时召集了四家企业,共同参与开发全国统一使用的社保系统,统一数据的格式和接口,并号召全国社保部门统一采用。而参与该系统开发的组长就是东软。据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东软占据了中国社保信息化业务50%以上的市场份额,覆盖人群超过6亿,覆盖参保单位超过1000万。 1997年,沈阳东大软件园国内第一台临床应用CT机下线,中国成为继美、德、日、荷之后,全世界第五个能自主制造CT机的国家。 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如今其CT机保有量位居国产品牌首位,成为全球仅次于GE、西门子的医疗设备供应商。刘积仁认为,CT机在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方面,未来将具有更大的价值。东软也基于此进军了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 1991年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后,到目前为止,东软已布局了汽车基础软件平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EV动力系统、智能通信等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产品覆盖了50多家国内外主流汽车厂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20多款车型。 至今,东软集团已形成了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企业互联四大业务板块。 尽管如此,东软在资本市场上仍声量渐弱。东软集团的股价2015年曾达到35元/股左右的历史高点,此后,股价一路下行,截至6月2日收盘,收报8.18元/股,市值只有99.26亿元,落后于金蝶和用友。拆分上市难题 拆分后上市不易,上市集群梦想 “丰收”也不易,盈利能力不足是目前摆在东软面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据2023年财报显示,东软集团实现营收105.44亿元,同比增长11.39%。2016年,东软的营收达77亿元之后,其营收一直保持在70亿元以上。 从四大业务板块看:智能汽车互联业务2023年实现收入39.16亿元,同比增长了9.36%,贡献最大;医疗健康和社会保障业务营收为25.71亿元,同比增长了29.74%;只有智慧城市业务营收出现同比下降。 2022年,东软归母净利润亏损了3.4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9.23%。财报中东软称,因于2022年第四季度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冲击,以及占公司总营收超过20%的国际软件业务也因汇率波动受到了影响所致。在年报中刘积仁乐观表示,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还将带来巨大的机会,软件产业也将在智能数字空间中拥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2023年财报显示,东软的归母净利润达到7391.25万元,恢复盈利,但扣非净利润仍然亏损了1.47亿元。历年财报显示,2019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81亿元,同比下降820.45%,2020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5亿元,同比下降86.07%;根据东软当年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表示,2021年度扣非后净利润预计增加1.7-2亿元,同比增长113%-133%。 虽然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盈利。百亿规模的软件航母,东软如今仍然面临经营挑战,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据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公司存货余额为51.55亿元,其中合同履约成本为45.92亿元,年底存货跌价准备为2.08亿元,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就占了1.70亿元,合同履约成本过高,拖累业绩。 另外,东软业绩增长疲软,财报中显示,原来很多业务的子公司拆分后,陆续不在集团的并表范围之内。 刘积仁一直想打造 “东软系”上市公司集群。 2008年东软集团上市后,2011年,东软集团将旗下主营IT高教服务的板块剥离,三次递表后,于2020年9月,东软教育 (9616.HK)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开盘当日市值达到45亿港元。 刘积仁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后,集团分拆频频推进。自2014年-2016年三年之内,东软连续拆分了东软医疗、从事医疗软件业务的东软熙康、从事医院大数据运营和供应链管理的东软望海 (后更名 “望海熙康”)。 2014年底,东软医疗获得了来自弘毅投资、高盛、通和资本等机构27.33亿元的战略投资,为了推动东软医疗上市,并与投资方签下对赌协议。2014年东软集团公布 《关于子公司引进投资者的公告》显示,如果东软医疗在第二次交割日后开始计算的6年内未能实现上市,投资方可根据协议约定要求履行回购义务,须一次性回购股权。回购义务将由东软集团或东软控股及其指定的第三方共同承担。 并附带了对赌协议。协议要求,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在签订第二次交割日后的六年内实现上市。若未能上市,投资方可根据协议约定,要求东软集团按照每年8%的复利回购股权。第二次交割已于2016年9月完成,这份为期六年的业绩对赌,于2022年9月份到期。东软2022年9月2日于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东软医疗早在2019年初进行股份制改制时,就已经将相关的对赌条款全部取消了。目前,东软集团没有任何的回购义务。 四次递表后,东软熙康 (9686.HK)最终于2023年9月登陆港股,上市首日即告破发,当日收报2.72港元/股,较4.76港元的发行价跌幅近43%。 截至目前,东软医疗四战IPO,未有最新进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东软医疗的利润一定程度上依赖政府补贴。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末、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6月30日,东软医疗期内确认的来自政府补助的收益分别为2204万元、5721万元、4481万元、2884万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未确认的政府补助收益为3.01亿元。2019年、2020年、2021年,东软医疗分别获得政府补助4670.5万元、9809.2万元、8722万元。同期,东软医疗利润分别为8204万元、9275.8万元、2.97亿元。 望海熙康也于2017年完成最后一轮融资后,于2020年签署辅导协议冲刺科创板,至今也无最新递表进展。 2015年7月,东软与阿尔派、沈阳福瑞驰共同投资成立了东软睿驰,研发自动驾驶。2021年10月,其获得6.5亿元首笔融资,2021年财报显示,这项业务为集团带来了10.1亿元的投资收益,使得当年的公司归母净利润一举超过了11亿,但在交易完成后,东软睿驰也不再并表。有媒体猜测,东软睿驰或有筹备上市的可能。 东软多年苦心筹谋的 “资本局”,至今仅有两家公司上市。财报显示,东软教育2023年营收为18.06亿元,截至6月2日,其市值为20.55亿港元;东软熙康2023年总收入为5.38亿元,亏损1.55亿元,截至6月2日其市值8亿港元。 拆分后上市不易,上市集群梦想 “丰收”也不易,盈利能力不足是目前摆在东软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智能化能否破局 今年3月,东软集团启动战略发布会,宣布全面开启解决方案智能化战略,聚焦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业务领域,打造AI赋能的解决方案、数据价值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化的解决方案。 从行业角度看,东软目前业务涉及的医疗大健康、智能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均有实力强劲的对手。 在医疗影像设备领域,东软医疗居于国产厂商行业前列。2023年实现营收31.81亿元,净利润3.07亿元,至今未上市。但与此同时,国产CT厂商联影医疗 (688271.SH)已于2022年8月登陆科创板,且实现了高端产品的突破,联影医疗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4.11亿元,实现净利润19.74亿元,同比增长19.21%。 在智能网联车赛道,东软研发的下一代智能座舱平台,已搭载于吉利极越01、吉利银河E8两款战略车型,并实现了量产上市。据财报显示,2023年东软的智能座舱、智能通讯、全球导航等量产产品整体出货量实现了持续提升。但在这条赛道上,还有华为、腾讯、百度等大厂竞争。 为此,刘积仁也为东软寻找新破局点——“智能化”。 随着AI大模型汹涌袭来,人工智能正在给人和机器的交互方式带来新的变革,也给新商业应用落地提供了可能。刘积仁认为,人工智能和数据价值化需要加以迅速把握,这也是东软未来的机会。 今年3月,东软集团启动战略发布会,宣布全面开启解决方案智能化战略,聚焦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业务领域,打造AI赋能的解决方案、数据价值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化的解决方案。 只有对技术投入,才能收获红利,据财报显示,2023年,东软研发投入10.65亿元,同比增长9.87%,占总营收比例为10%。相比,用友2023年的研发费用为21.06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32.80%;金蝶是14.39亿元,占营收的比例约为25.4%,东软的研发投入还是低于同行业头部企业。 “我认为,年轻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变化很敏感,并愿意以最快的速度迎接这个时代的挑战。”刘积仁在3月战略发布会上表达了东软想要变得年轻的愿望。 据证券之星价投圈财报分析工具显示:公司近十年以来的历史财务报表,整体来看盈利不是很稳定。盈利能力常年较弱,历史财报出现过经营困难的时候,今年有望扭亏。 昔日软件巨头,可否重振旗鼓我们也将拭目以待。截至发稿日,东软并未对中国工业报采访做出回复。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