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三人谈:美食的“泼天流量”过后,城市如何打造形象? 15楼财经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 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
财经三人谈:美食的“泼天流量”过后,城市如何打造形象? 15楼财经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 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
财经三人谈:美食的“泼天流量”过后,城市如何打造形象?
来源:环球时报
编者的话:今年以来,一些城市的特色美食走红,带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泼天的流量”。与此同时,一些“网红”小吃也被复制到全国,经历了游客“抢着吃”、创业者争着开店,再到热度过后批量闭店的“魔幻奇遇”。多地用美食打造“城市形象”是可持续的吗?地域美食火遍全国,应如何从“网红”变“长红”?
“悲情闭店”背后的两层思考
王琢
“天水麻辣烫”走红,带动了该城市目的地旅游爆火,以及该品类小吃店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一“现象级事件”。从霸榜热搜、遍地开店到市场的理性回归,“流量”的力量尽显。每一次热搜,都被摆在放大镜下,成为网民和游客关注的重点。近日,甚至出现“流量玩家”剑走偏锋,打“倒闭”悲情牌博眼球、抓流量的现象。尽管关店的是外地城市经营不善的“天水麻辣烫”,却仍在无形间误伤了城市的品牌。事件背后,有两层思考值得关注。
其一,“天水麻辣烫”入局者跟风开店,短期火爆后黯然离场,“悲情”的背后是未考虑差异化竞争的“抄作业式经营”。如何避免相关现象?在笔者看来,一方面应由协会或联盟的行业组织理性建议,避免后续同质竞争下的经营不长久;另一方面,市场也应适度监督,敦促从业者合情合法使用“流量密码”。
其二,借助特色美食打造“城市形象”,是可持续的吗?“美食旅游”是带动城市形象从知名度到美誉度逐渐深入人心的“引爆点”。“引爆”之后,还需要具象的产品、服务进行支撑。所以我们说,“美食旅游”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打造而言,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城市形象构建综合复杂,除涵盖美食、旅游外,还涉及历史、文化、建筑、治理等多方面。如何借助美食切入,带动城市深耕文化内涵、挖掘旅游产品、提升服务保障,让目的地从“网红”成“长红”,让“流量”成“留量”,需要治理层面予以更多考量。
一个城市的品牌来自公众对城市形成的综合认知,是对城市综合特色的高度符号化凝练。从天水现象看,麻辣烫美食的走红引发了大众的关注和第一波到访,后续的课题将是如何从美食层面出发,进一步拉动旅游产业链的升级,让游客关注到天水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天水古城,以及南郭寺、古民居、水帘洞等多元的旅游资源,支撑起“由美食到城市”这一更具延展性的城市内涵。(作者是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
城市魅力,不能仅靠“吃”
李长安
近段时间以来,一度在网络上爆红的“天水麻辣烫”,终究难逃“火不过三月”的网红流量魔咒,全国各地跟风开设的“天水麻辣烫”店面开始陷入纷纷倒闭的境地。正如有网友戏谑式的点评:火的不是“天水的麻辣烫”,而是“天水麻辣烫”。即便是天水本地的麻辣烫店,也有许多因流量骤减而热度大减,甚至不得不关张了事。一些追逐热点的投资客损失惨重,着实被这波热度“烫”了一下嘴。
事实上,这种一窝蜂似的网红小吃店“一拥而上”,很快又“一哄而散”的景象并不陌生。比如多年前的“土家掉渣烧饼”,那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客观地说,小吃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城市靓丽的名片。这种例子举不胜举,诸如“北京烤鸭”“兰州拉面”,以及新晋网红城市的“淄博烧烤”,等等。不过,值得提醒的是,任何一个城市的形象不仅仅是“吃”出来的,美食文化只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或者依托悠久历史而出名,或者依托地域特点而知名,又或是采取有效经营模式而保持持久的吸引力。
比如“北京烤鸭”背靠的是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深厚历史积淀和现代化都市魅力;“兰州拉面”依靠的是独特的地域风味、物美价廉的竞争策略;近两年的新晋“网红”——“淄博烧烤”,说到底,网友们也不仅仅是因为几串烧烤而千里迢迢去体验,他们看重的是当地政府主导的亲民治理模式和“满满烟火气”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小吃能够长久与城市发展相伴相生,相互促进并深度融入城市的文化之中。而一些网红小吃就像流星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在城市发展中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或者难以超越地域的限制,成为其他地区民众普遍欢迎的美食。这其中,更有不少网红想蹭这股热度收割一批流量,短期经营思维较为严重。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如何保持流量并能够将流量变现的城市小吃,考验的不仅仅是小吃本身的大众接受度、产品的质量、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更考验的是如何将特色文化加持进来,如何采取有效的经营模式将经营范围延伸扩展。
由此可见,打造城市形象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发展经济、提炼文化、完善营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加持。小吃就像是一堆食材,只有放到城市形象这个浓汤里,才能熬出一道味道醇厚、世人皆宜的美食来。(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防“爆冷”,一靠质量二靠创新
张鹏
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情绪价值”,让城市美食品牌的疆域突然有了无限扩张的可能。城市美食在品牌化的过程中,如果想要“长红”而不是过热后“爆冷”,就不能只顾眼前,不及其余;推广和亮相也必须有章有法,须顺势而为,不可用力过猛。否则,就会遭遇 “天水麻辣烫”极热极冷的案例。
其实,我们也不能认为创业者“跟风”热点、借势开店就是毫无道理。但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恒定的:供需总会趋于均衡,过热则需降温。想要更加可持续,将“网红”变成“长红”,笔者以为,一是要保证质量,二是要不断创新。保证质量,即以菜品质量和风味独特为核心竞争力,不断深度发掘城市美食品牌故事,将美食品质与城市底蕴深度链接;不断创新,则是鼓励城市美食品牌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表达形式,深度品牌化和国际化,欢迎城市内美食品牌间的互链、互动,共同打出最大的城市美食牌。除此之外,运营者还需要总结成功案例的拓展经验,不断予以研讨、总结。
中国地域广阔,城市多元且美食品牌丰富。在中国的“美食圈”,有一系列以“城市+美食”为品牌的代表性美食,如北京烤鸭、上海生煎包、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兰州拉面、桂林米粉、淮南牛肉汤、镇江锅盖面、沙县小吃、东台鱼汤面、隆江猪脚饭等。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来自任何“一城一地”的品牌都有可能推广至全国。如何推动这些品牌在中华美食的“江湖”中实现长盛不衰?区域口味的全国规模化甚至“出海”的成功经验,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些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还是一事一议的?我们又该如何避免退潮带来的浪费?笔者以为,着眼上述这些问题,才是这个“网红经济”“流量时代”所真正需要的冷思考。(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15楼财经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 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
央行降准如期而至。4月15日,央行宣布,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
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65亿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流动性已处于合理充裕水平。此次降准的目的,一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65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300亿元
据悉,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有利于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
央行不搞大水漫灌 兼顾内外平衡
央行今日表示,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激发市场活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此次降准后央行有何综合考虑?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一是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保持物价总体稳定。二是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兼顾内外平衡。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此次降准早已在市场预期之中
此次降准早已在市场预期之中。4月13日,国常会指出,针对当前形势变化,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率,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4月14日,央行举行2022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根据近年的经验,国常会发布关于降准、降息的“预告”后,央行一般都会在2-3天落地,而且多数在周五或是周末兑现。比如,2021年7月7日,国常会提到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两天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同年12月3日,国常会再次提到“适时降准”,三天后,央行宣布将于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降准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3月以来,我国经济面临内外环境复杂程度超预期,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内需复苏基础不够稳固;托底政策更积极有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央行降准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长期限稳定负债,提升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实体经济,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等提供长期限信贷支持。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指出,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和总需求不足情况下,采取适时降准的措施,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改善和扩大总需求,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了积极条件。同时,降准还可以优化银行体系资金的期限结构,释放长期流动性、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有助于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持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降准之后会否降息?
此次降准之后,本月20日出炉的LPR也会下调吗?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市场对近期是否降息存有不同观点。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今日表示,降准后,也可能进行降息,如4月20日1年期LPR利率可能会下调;若疫情持续冲击经济,二季度也可能再降MLF利率。
他同时提醒,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低迷、疫情对经济活力进行压制,在流动性宽松情况下,需要警惕资金空转和企业“借新还旧”,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削弱货币宽松对实体经济的实际拉动效果。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降准在本周落地,本月降息的概率会相应降低,但银行会持续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本月也可能通过压降点差的方式降低LPR。
申万宏源认为,当前实施降准的主要目的仍是支持实体经济获得宽信用的生产端支持,并不代表着未来降息可能性的提升。预计年内MLF可转而实施净回笼,降息概率仍低。
专家:降准幅度不及预期 不会逆转股市、楼市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今日表示,此次降息仅25个基点,并不算超出市场预期,甚至可以说是低于低于预期,因为一般下调幅度都是50个基点,但可能考虑到前一天通过MLF释放了1500亿。他认为央行此次小幅度降准,是为疫情之后留下降准空间,因为疫情之后复产复工需要流动性支持。
他认为,现阶段降准的确能够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预期降准之后LPR报价利率也会随之走低,这有利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摆脱眼前困境,但不会从根本上激发投资需求,不会让股市和楼市逆转,楼市成交量可能并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专家:降准不是救房地产但会稳定市场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降准主要是为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虽然目的不是针对房地产,不是救房地产,但稳定了经济就是稳定了房地产市场。
央行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由于市场需求减弱,中国已经有一百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平均幅度在20个到60个基点不等。张大伟认为,降准之后,银行贷款额度肯定会有所增加,对购房者来说,有可能加速获得贷款,对房地产企业来说,能缓解资金压力,部分民企有望增加流动性。如果在降准后的4月20日,能再出现出现一次降息,对于楼市来说肯定是更大的利好,房贷利率有望全面降到5%以下。
张大伟预计未来房地产市场宽松政策会越来越多,已经明显调整的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渐企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