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绿”向“深绿”的转变——武威市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系列报道之一 武威市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系列报道之一
由“浅绿”向“深绿”的转变——武威市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系列报道之一 武威市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系列报道之一,
由“浅绿”向“深绿”的转变——武威市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系列报道之一
祁连山下,“绿海”重生、鸟兽归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石羊迢迢,一川碧流、两岸锦绣;清澈水流畅达田间,饮水工程润泽万家。
储备林基地,满目苍翠,四处皆景;碳汇交易实现零的突破,绿洲防护林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八步沙林场,绿进沙退,郁郁葱葱;沙地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在武威持续创造。
一山、一水、一林、一沙,演绎着武威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鸟瞰武威天马湖
武威,毗邻我国第三、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这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处于全国荒漠化最前沿,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作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把生态建设好、环境保护好不仅是工作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多途径增加林草资源总量,着力加强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武威版图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看山——祁连山活力焕发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3200多米的山地上,一只体态健硕、毛色亮丽的雪豹悄然穿行于高山岩石之间,身姿敏捷、气势威严。地面红外相机,清晰捕捉到雪豹的身影,记录下了这一幕动人场景。
哈溪自然保护站站长王茂把这张照片珍藏在了手机里。这些年,王茂所在的保护站区域内植被丰富,马鹿、石羊、狐狸、狼等野生动物种群进一步扩大,雪豹、金雕、马鸡等珍稀野生动物频繁出现,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
群峰连绵,流水涓涓,松涛林海,碧草无垠,祁连山,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甘肃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最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
武威市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作为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制定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市片区建设两张重点任务清单,有序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市片区建设工作。
“山变绿了、水更清了、林更密了,祁连山生态持续向好,焕发出新的活力。”天祝县林草局副局长宋红安说。
在祁连山保护修复中,武威市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恢复等措施,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凉州区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项目,全面增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涵养功能,提升草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看水——节水护水成效显著
民勤青土湖,水波荡漾,芦苇苍苍,野鸭成群栖息,天鹅展翅翱翔,植被繁盛茂密,湖沙相映,蔚为壮观。
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新中国成立初期,其水域面积仍有7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干涸,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栖息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实施以来,民勤县在全县和青土湖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综合治理,开展沙化土地治理、固沙造林、生态输水生态修复等工程,让干涸已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如今的青土湖,水域面积由2010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7.65平方公里,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日益成为当地的生态屏障。
从有水到无水再到有水,青土湖的变化,无疑成为一面折射当地生态变迁的镜子。
武威市始终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建立完善河长巡河、工作督察等17项制度,针对流域干旱脆弱的生态特性,将石羊河划分为城市亲水宜居3个水生态功能区,分段施策,打造了“五河两库三湖”示范河湖长廊,水生态环境有效修复,河湖保护观念深入人心。2022年,石羊河(武威段)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一,为全国内陆干旱缺水河湖管护及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了珍贵样板。
秀美山川需要水,沃野良田需要水,老百姓生产生活更需要水。武威市坚决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深挖农业节水潜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动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制度节水有效融合,农业节水取得积极成效。
看林——科学绿化全面推进
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种植基地,祁连云杉环绕半山腰,山杏、樟子松、沙棘等树木纵横成行、绵延不绝,微风拂过,绿浪涌向远方。
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种植基地
去年4月,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首个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项目交易成功,实现碳汇收益215.2万元,标志着武威市林业碳汇交易实现零的突破。
“首个碳汇交易项目的成功实施和交易,为武威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和推动生态价值转换奠定了良好基础,成功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生态价值转换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凉州区林草局业务股股长李鹏发说。
武威市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林业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谋划实施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计划利用8年时间,打造以山杏、樟子松等为主的国家储备林7.2万亩,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追青逐绿,层林揽梦。近年来,武威市将国土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乡镇组织实施、林草部门做好技术服务的工作机制。以石羊河、大通河流域两岸宜林区域等符合要求的造林区域为重点,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着力开展宜林荒山绿化,全面提升和增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涵养功能。
一手抓“绿量”增加,一手抓“绿质”提升,武威市严格落实“三分造、七分管”的营造林要求,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质增效行动,以通道绿化、城市行道树、农田防护林、沙区造林、退耕还林为重点,持续推进对缺株断带、林相残破、病虫危害的林带、林网的补植补造,以国道、省道、乡村道路、田间道路等为骨架的绿洲防护林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今年以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9.5万亩,退化草原治理32.3万亩,提质增效17.15万亩,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生态景观美丽画卷。
看沙——防沙治沙创造奇迹
古浪八步沙林场,凌晨5点,天色未亮,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开着水车驶向林场深处。
打开接水管,汩汩水流顺着管道涌向大漠,郭玺感慨:“现在的治沙条件相较父辈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爷爷那一辈是用毛驴车拉水,而且一棵树只能用一勺水;伯伯他们用农用车或者摩托车,每个树坑里只能薄薄地灌一层;现在我们用机械,水可以浇得更多更有效,像这一片的树苗存活率可以达到80%以上。”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满目苍翠
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八步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是黑风肆虐、沙进人退的荒漠。在4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六老汉”三代人先后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封育管护林草面积45万亩,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向北推进了30公里。
如今,站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瞭望塔上,目之所及沃野茵茵、野花遍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八步沙的沧桑巨变,是武威市坚持荒漠化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沙地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在武威持续创造。
武威市围绕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科学谋划布局,突出重点治理,纵深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在古浪县八步沙、民勤县黄茗沙窝、凉州区八十里大沙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一方方草格压下去,一株株青苗长出来,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武威探索出一条荒漠化、沙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凉州区秋季义务压沙
自2013年批准设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来,武威市累计完成治沙造林278.8万亩,封育204.6万亩,退化林修复25万亩。2023年以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63.9万亩,退化林修复8.5万亩。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已全部得到初步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37%。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从巍峨高山到潺潺泉水,从苍翠林海到鸟兽灵动,从水草丰美到林海飒飒,“青山”见证,美丽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绿色正在成为大美武威的鲜明底色。
来源:武威日报
武威市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系列报道之一
原标题:由“浅绿”向“深绿”的转变——武威市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系列报道之一
祁连山下,“绿海”重生、鸟兽归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石羊迢迢,一川碧流、两岸锦绣;清澈水流畅达田间,饮水工程润泽万家。
储备林基地,满目苍翠,四处皆景;碳汇交易实现零的突破,绿洲防护林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八步沙林场,绿进沙退,郁郁葱葱;沙地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在武威持续创造。
一山、一水、一林、一沙,演绎着武威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鸟瞰武威天马湖
武威,毗邻我国第三、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这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处于全国荒漠化最前沿,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作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把生态建设好、环境保护好不仅是工作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多途径增加林草资源总量,着力加强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武威版图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看山——祁连山活力焕发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3200多米的山地上,一只体态健硕、毛色亮丽的雪豹悄然穿行于高山岩石之间,身姿敏捷、气势威严。地面红外相机,清晰捕捉到雪豹的身影,记录下了这一幕动人场景。
哈溪自然保护站站长王茂把这张照片珍藏在了手机里。这些年,王茂所在的保护站区域内植被丰富,马鹿、石羊、狐狸、狼等野生动物种群进一步扩大,雪豹、金雕、马鸡等珍稀野生动物频繁出现,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
群峰连绵,流水涓涓,松涛林海,碧草无垠,祁连山,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甘肃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最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
武威市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作为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制定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市片区建设两张重点任务清单,有序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市片区建设工作。
“山变绿了、水更清了、林更密了,祁连山生态持续向好,焕发出新的活力。”天祝县林草局副局长宋红安说。
在祁连山保护修复中,武威市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恢复等措施,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凉州区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项目,全面增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涵养功能,提升草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看水——节水护水成效显著
民勤青土湖,水波荡漾,芦苇苍苍,野鸭成群栖息,天鹅展翅翱翔,植被繁盛茂密,湖沙相映,蔚为壮观。
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新中国成立初期,其水域面积仍有7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干涸,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栖息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实施以来,民勤县在全县和青土湖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综合治理,开展沙化土地治理、固沙造林、生态输水生态修复等工程,让干涸已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如今的青土湖,水域面积由2010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平方公里,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日益成为当地的生态屏障。
从有水到无水再到有水,青土湖的变化,无疑成为一面折射当地生态变迁的镜子。
武威市始终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建立完善河长巡河、工作督察等17项制度,针对流域干旱脆弱的生态特性,将石羊河划分为城市亲水宜居3个水生态功能区,分段施策,打造了“五河两库三湖”示范河湖长廊,水生态环境有效修复,河湖保护观念深入人心。2022年,石羊河(武威段)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一,为全国内陆干旱缺水河湖管护及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了珍贵样板。
秀美山川需要水,沃野良田需要水,老百姓生产生活更需要水。武威市坚决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深挖农业节水潜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动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制度节水有效融合,农业节水取得积极成效。
看林——科学绿化全面推进
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种植基地,祁连云杉环绕半山腰,山杏、樟子松、沙棘等树木纵横成行、绵延不绝,微风拂过,绿浪涌向远方。
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种植基地
去年4月,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首个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项目交易成功,实现碳汇收益万元,标志着武威市林业碳汇交易实现零的突破。
“首个碳汇交易项目的成功实施和交易,为武威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和推动生态价值转换奠定了良好基础,成功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生态价值转换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凉州区林草局业务股股长李鹏发说。
武威市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林业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谋划实施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计划利用8年时间,打造以山杏、樟子松等为主的国家储备林万亩,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追青逐绿,层林揽梦。近年来,武威市将国土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乡镇组织实施、林草部门做好技术服务的工作机制。以石羊河、大通河流域两岸宜林区域等符合要求的造林区域为重点,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着力开展宜林荒山绿化,全面提升和增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涵养功能。
一手抓“绿量”增加,一手抓“绿质”提升,武威市严格落实“三分造、七分管”的营造林要求,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质增效行动,以通道绿化、城市行道树、农田防护林、沙区造林、退耕还林为重点,持续推进对缺株断带、林相残破、病虫危害的林带、林网的补植补造,以国道、省道、乡村道路、田间道路等为骨架的绿洲防护林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今年以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万亩,退化草原治理万亩,提质增效万亩,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生态景观美丽画卷。
看沙——防沙治沙创造奇迹
古浪八步沙林场,凌晨5点,天色未亮,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开着水车驶向林场深处。
打开接水管,汩汩水流顺着管道涌向大漠,郭玺感慨:“现在的治沙条件相较父辈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爷爷那一辈是用毛驴车拉水,而且一棵树只能用一勺水;伯伯他们用农用车或者摩托车,每个树坑里只能薄薄地灌一层;现在我们用机械,水可以浇得更多更有效,像这一片的树苗存活率可以达到80%以上。”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满目苍翠
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八步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是黑风肆虐、沙进人退的荒漠。在4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六老汉”三代人先后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封育管护林草面积45万亩,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向北推进了30公里。
如今,站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瞭望塔上,目之所及沃野茵茵、野花遍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八步沙的沧桑巨变,是武威市坚持荒漠化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沙地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在武威持续创造。
武威市围绕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科学谋划布局,突出重点治理,纵深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在古浪县八步沙、民勤县黄茗沙窝、凉州区八十里大沙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一方方草格压下去,一株株青苗长出来,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武威探索出一条荒漠化、沙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凉州区秋季义务压沙
自2013年批准设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来,武威市累计完成治沙造林万亩,封育万亩,退化林修复25万亩。2023年以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万亩,退化林修复万亩。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已全部得到初步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37%。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从巍峨高山到潺潺泉水,从苍翠林海到鸟兽灵动,从水草丰美到林海飒飒,“青山”见证,美丽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绿色正在成为大美武威的鲜明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