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张票太难了!”演唱会门票“秒光”背后,谁是操盘手?|周杰伦|演出商|演出票|一票难求 开拓“文化+旅游+科技+商业”新赛道,陕西旅游集团带来多少启示?
“买张票太难了!”演唱会门票“秒光”背后,谁是操盘手?|周杰伦|演出商|演出票|一票难求 开拓“文化+旅游+科技+商业”新赛道,陕西旅游集团带来多少启示?,
“买张票太难了!”演唱会门票“秒光”背后,谁是操盘手?|周杰伦|演出商|演出票|一票难求
上个周末,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2024巡回演唱会”在南京掀起热潮,数以万计的粉丝从四面八方涌来,抢到票的幸运儿尽情狂欢,而未能如愿的歌迷只能带着小马扎在场外“蹭热度”。
“太难了!如今演唱会门票真的是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这是当下很多歌迷的真实心声。今年,全国演艺市场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一股股热浪也席卷了江苏演出市场,“开票即秒光”几乎成了每场演唱会的常态。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歌迷拼手速也抢不到的演出票,却大量在黄牛手中“流转”,并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高额溢价售出。
一边是正规渠道求票无门,一边是黄牛货源充足坐地起价,这种扭曲的供需关系让人疑惑:在“强实名制”购票的当下,黄牛手中的票究竟从何而来?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歌迷、演出商和业内人士进行了对话,试图拨开迷雾,寻找演唱会“一票难求”背后的真相。
一票难求,演唱会门票都去哪儿了
定好闹钟,屏气凝神,无数次的刷新和点击之后,屏幕上依旧出现了“售罄”的字样。为了抢到11月9日周深苏州演唱会的门票,“90后”公司职员陈明惠提前多日登录购票App填好了个人信息,并让朋友们用多个账户帮忙抢票,但一顿操作猛如虎之后,所有人一无所获。失望之余,陈明惠转战某二手交易平台,却发现有大量票务发布的演唱会票信息,卖家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票源充足,各个价位都有。”还有卖家不停催促她尽快下单,“再过段时间买,就不是这个价了。”
今年,全国演出市场迎来井喷式大爆发。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大型演出市场上半年呈持续上升态势,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同比增长,观演人数同比增长。
演出市场火爆的背后,很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是——想看一场演唱会实在太难了。一位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苦笑说:以前总有人想方设法地找他要赠票,但现在,朋友们都是捧着“真金白银”,求他帮忙买一张正规渠道的票,可他依然无能为力。
供需关系失衡是“一票难求”的主要原因,“观众积压了数年的观演需求在今年爆发,很多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更愿意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江苏省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杨润森认为,只要是稀缺资源,就会成为“黄牛”倒卖的对象。以今年9月周杰伦南京演唱会为例,预计4场演出共有24万人次观演,但仅在大麦APP上标记想看人数已超550万。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检索关键词“票务”,发现不少账号都在销售演唱会门票。匪夷所思的是,许多瞬间售罄的热门演唱会,在“票务”手中却有大量余票,各种价位一应俱全,且无官方限购两张的要求,甚至还承诺“连坐”。
黄牛溢价倒卖,并非新闻。2023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中指出,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每场演出每个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门票,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针对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则明确了扩充可公开销售门票的比例,演出举办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
“强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黄牛的猖獗,使得黄牛无法随意贩票,否则电子票与观演人信息不匹配,将导致无法入场。但从今年的演出市场来看,五花八门的门票仍层出不穷,很多买不到票的观众既纳闷又气愤:官方渠道一票难求,但黄牛手中的票究竟从何而来?
“强实名制”之下,黄牛为何还能“变”出票来
在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在谈及这个话题时都十分谨慎,一再强调不要透露自己姓名,“因为票务市场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里面暗存一些潜规则。”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据我所知,有些演唱会公开销售的票不足总票房的50%。”曾经在南京某票务公司工作的“小朱”表示,虽然文旅部门明确规定,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场演出到底开出多少票,其中又有多少是公开发售的,这个信息并不透明。另一方面,主办方还会留给演唱会团队、赞助商、各协办单位等机构一定的公关票,很多不可出售的“赠票”经过层层转手,成为了“黄牛”的票源。
一位在演出市场“摸爬滚打”了15年的南京演出商也告诉记者,自己曾经遭遇过黄牛们集体上门谈业务,“黄牛在没有一张票的情况,就已在二手平台开启预售,带着一百万的网络订单和他谈业务,要求以8折价格团购票务,然后他们会根据一场演出的受欢迎程度,原价或者加价卖出去。”
这位演出商坦言,演出商和黄牛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现在演唱会成本水涨船高,一些艺人的排场越来越大,有的要求包下酒店的一层楼,有的还要求包机出行,场地租金、人工搭建等费用都在上涨。但由于政策原因,演唱会的票价不能定价太高,当演出票不足以覆盖演唱会成本时,一些演出商为了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只能截取大量的“公关票”,以更高的价格直接交给黄牛。而黄牛又层层加价卖给消费者,这也是演唱会门票溢价现象愈发严重的一个原因。
“把票交给黄牛,一些热门演出,可以赚取更多利润。面对一些销售不佳的冷门场次,黄牛又可以给我们兜底,降低市场风险。但这样做无疑是在法律的边缘试探,从长远看,将会扰乱了整个演艺市场的良性发展。”这位演出商说。
另外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是——在实行“强实名制”的当下,黄牛又如何倒卖票务?
歌迷章小姐告诉记者,黄牛通过各种渠道拿到的内部票,可以分为录入票和邀请函两类。所谓录入票,就是直接把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告知黄牛,由他们在系统录入信息后,便可以在大麦等平台看到票务信息,通常是在演出前一周出票。而邀请函则是黄牛直接给你二维码,自己扫码录入信息即可。
除了加价倒票之外,黄牛还针对强实名制提供一种代拍业务。“黄牛会提前在网上兜售代拍业务,预先收取一定代拍费,并提前将顾客的身份信息录入系统,以他们身份进行代拍,像周杰伦、五月天这样级别的,黄牛代拍费基本在2000-3000元,其他演唱会的代拍价也需1000元。”章小姐说:“黄牛用的是专门软件,几秒钟内就能抢购成百上千张门票。普通人的手速怎么可能拼得过机器呢?”
市场火爆,如何让黄牛不再“牛”起来
黄牛市场的野蛮生长,让欺诈事件屡见不鲜。“如果能买到票,谁愿意去找黄牛呢?”在南京某IT公司工作的程先生叹了口气。今年7月,他花了2400元在黄牛那里购得两张凤凰传奇合肥演唱会门票,可跑到合肥才知道,黄牛手中并没有票,仅是买通了现场的保安,让他在检票口悄悄混入,进场甚至连座位也没有。
今年9月的周杰伦南京演唱会,更是黄牛诈骗的重灾区。一位歌迷向记者诉苦,自己花了3000元买了一张“录入票”,临近演出,黄牛迟迟不出票,再联系黄牛时,对方说没票了,后续财务进行退款,再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财务,黄牛是明目张胆的诈骗。”
近期,江苏永衡律师事务所蒋文律师也接到了不少被骗消费者的咨询。据他了解,强实名制下,黄牛会“一票多卖”,甚至是“无票多卖”。“黄牛网络中会有多层代理,上层黄牛拿到内部票之后会往下级传,层层加价,票也许只有一两张,但却最终卖给了很多人。最后他们会选择出价最高者出货,而面对众多付了钱没有拿到票的消费者,黄牛往往会直接‘跑路’。”
黄牛为何如此猖獗?蒋文律师解释说,“诈骗的刑事立案标准一般是在3000元以上,一些黄牛会故意将诈骗金额控制在这个标准之下,以规避刑事处罚。交易过程中,很多消费者连黄牛的真实身份信息也没有,这给相关部门调查取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很多人权衡维权费用和时间成本之后,只能选择不了了之。”
一边是演出市场火爆,提振行业信心。一边是一票难求,歌迷怨声沸腾。如此乱象,究竟该如何整治?
此前江苏省消保委曾对“强实名制”购票进行了建议,称文体演出行业可以参考铁路售票机制,完善购票、退票等流程,完善售后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的“候补”“退票”流程,避免“黄牛”票在二级市场泛滥。
“我们应通过增加场次、延长时间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市场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杨润森提到了今年7月1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沈阳6个城市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批复》,文件中指出,将外国投资者、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者、台湾地区投资者投资设立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演出经纪机构的审批权,下放至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城市,审批效率或将提速,意味着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优质演出在南京上演,一票难求的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演出商建议,票务制度需要进一步公开透明,包括演出的总票数、普通票、录入票和邀请函的数量等信息都应明确公开,实现每一张票都可实名溯源。他特别点赞了此次刀郎南京演唱会的票务管理,直到开演前一天才释放了少量内部公关票,这也就有效压缩了黄牛倒卖的时间,减少了内部票流向市场。
蒋文律师建议,打击黄牛的倒票行为,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实名制购票政策以及售票平台保证金制度。消费者也应提高维权意识,用好法律手段。相关部门需加大对黄牛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还需要积极研究对策,堵塞黄牛抢票的技术漏洞。他建议可以参考12306铁路售票的订、改、退模式。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强引导,呼吁大众从正规渠道购票,维持公平的市场秩序。
在全国各地大力提振消费的背景下,演唱会经济被称作“行走的GDP”,正在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在观演热情日益高涨的当下,唯有演出主办方、票务平台、消费者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健康、有序、繁荣的演出市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开拓“文化+旅游+科技+商业”新赛道,陕西旅游集团带来多少启示?
文旅产业,正在成为中国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文旅产业因其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区域均衡发展、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等特性,引来全球主要国家争相布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经济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带动各行各业的深度转型,文旅产业也不例外。
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到科技赋能带动文旅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以“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为特色的转型之路呼之欲出,不仅拓展了文旅产业的发展空间,而且带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初召开的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指出,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能,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业态,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无论是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还是地方打造万亿级旅游大产业,在这场关乎文旅产业“二次革命”的时代之变中,文旅大省和重点文旅企业要主动挑起大梁,走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的最前列。
作为首屈一指的文旅大省,陕西正在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2023年,陕西省文旅产业8条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7729.86亿元,到2025年前后有望迈过万亿大关,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10%,堪称支柱中的支柱产业。
这其中,以陕西旅游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正是领跑者之一。国庆前夕,陕旅集团携“周原衣语”周文化服饰秀亮相中法时装周,将周文化带至浪漫之都巴黎,这是落实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工作的实际行动。其中“青铜之音”篇章以时装的形式展示了青铜文化,展示了“何尊”,展示了“中国”两字的起源。近年来,陕旅集团以“文化+旅游+科技+商业”融合为指引,走在转型升级和国际文旅传播的最前列,成为陕西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9月29日,“周原衣语文化服饰秀”惊艳亮相中法时装周 本文图片均由陕西旅游集团提供
国家战略引领,文旅政策加持,龙头企业引领,一个万亿级文旅大省呼之欲出。
01
陕西文旅,剑指万亿级大产业。
每一个初到陕西的人,无不为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所陶醉,为壮丽奇绝的大好河山所震撼,为一场又一场充满科技感与沉浸感的实景演出而流连忘返。
从秦始皇兵马俑、华清宫等文化遗址到华山、黄河壶口瀑布等自然景观,再到《长恨歌》《丝路之声》等集历史、时尚、科技为一体的文艺盛宴,陕西历史底蕴之深厚、旅游资源之丰富、文旅业态之多元可见一斑。
华山西峰索道
作为数一数二的旅游大省,文旅产业正在成长为陕西新的万亿级大产业。继去年迎来强劲复苏之后,今年以来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陕西接待国内游客4.34亿人次、国内游客花费3828.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05%、31.20%。
剑指万亿级产业,既要厚植文化根基,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动能,也要推动文化、旅游、美食、演艺、赛事、展会、商贸等多元业态的齐头并进,更要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科技+商业”的深度融合,正是新一轮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文旅大省和文旅企业突围的重要助推力。
用科技创新赋能文旅商产业,陕西有着许多地方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一方面,陕西不只是旅游大省,也是科技大省和数字经济大省。
2023年陕西数字经济规模达1.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在科技与文旅产业融合上有着先发优势。
早在2022年印发的《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就明确强调,发挥陕西文旅资源优势,借助先进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初,陕西省印发《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提出加快智慧文旅建设,加强文化数字化建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消费场所。
当前,陕西正在强化数字赋能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数字化消费产品,培育数智化文旅业态,带动文旅产业持续升级。
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向来是引领创新转型的重要力量。陕西文旅企业众多,一批头部企业有了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影响力,正在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领跑者。
据企查查数据,全国共有各类文旅企业10万多家,陕西一省就占了4000家左右,西安更是以1600多家的总量排在全国第七,而从头部企业来看,在中国文旅企业500强中,陕西占了11席。
作为头部企业,陕旅集团2023年共接待游客4971.8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73.56亿元,全年接待游客人数和营业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在全国各大国有文旅集团中位居前列。
这些企业,既是陕西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有生力量,也是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
就此而言,“文化+旅游+科技+商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前瞻性的政策作为支持,也需要有魄力的企业迈向产业实践和创新突破之路,更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层面形成合力。
02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陕旅集团做对了什么?
作为大型头部文旅企业,陕旅集团拥有华清宫、黄河壶口瀑布、少华山、白鹿原影视城等众多5A级、4A级景区,打造丝路风情城、金延安等多个大型文旅中心区,是西北旅游和中国旅游都绕不开的存在。
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陕西侧)
在某种意义上,只要背靠这些独一无二的自然或历史景点,仅靠门票及相关收入,陕旅集团就能高枕无忧。但作为领军企业,陕旅集团并未停留于对景区资源的依赖,更未陷入“门票经济”的窠臼,而是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以前瞻性的思维,主动开启转型升级之路。
早在2007年,陕旅集团就推出了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率先将现代科技、声光特效、舞美艺术与经久不息的文化IP相结合,成为“文化+演艺”“文化+科技”融合的先行者。
中国首部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
迄今为止,该舞剧已累计演出超5000场,接待约1000万人次,实现收入近20亿元,带动周边综合收入70亿元以上,迄今仍被视为现代科技与文化景观深度融合的典范。
时隔17年,在陕西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城,《夜谭·白鹿原》借助肢体戏剧、舞蹈演艺结合机械道具、体感互动、动作捕捉、声光装置等国际前沿科技手段,将声色光影的科技文化体验推升到新的高度。
全沉浸梦幻山谷光影秀《夜谭·白鹿原》
置身白鹿原影视城,文化味与科技感是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据悉,在整个景区,科技文化体验占比超60%,白鹿原影视城景区能获评2022年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并非偶然。
从《长恨歌》的常盛不衰到《夜谭·白鹿原》的走红出圈,只是陕旅集团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文旅产业转型的缩影。
近年来,数字经济与文旅正在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早已覆盖方方面面。
数字经济最为核心的领域,当属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前者是以电子信息、软件服务、数字文化为主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主场,后者更多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陕旅集团,从一开始就是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陕旅集团打造行业首家“数字科技联合实验室”和西北首家“文旅科技装备研发基地”,以技术创新推动“数字文旅”崛起。
在一般人看来,文旅产业通常都是“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创新基本不挂钩,文旅集团给人的感受是“文化味”“商业味”有余而“科技味”不足。
陕旅集团通过实际行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证明文旅产业同样可以成为高科技产业,同样能够成为核心技术突破的承载者,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践行者。
这从其近年来的研发投入就可见一斑。从2020年投入3000万元,到2023年投入近8000万元,2024年有望突破1亿元,陕旅集团科技投入年均增幅超30%,已经超过许多制造企业。
另一方面,针对集团拥有的大量传统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型景区,陕旅集团通过产业数字化,借助产品迭代、产业升级,拓展其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再造“第二增长空间”。
通过抖音、微信、小红书等平台,陕旅构建了全方位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并推出“陕旅嗨GO”数字文旅直播项目,开行业之先河,今年更是跨越上千公里牵手海南文旅,合作共建直播+文旅项目,成功实现了数字营销陕西模式的对外输出。
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陕旅集团打造了兵马俑数字体验馆、金延安九曲黄河HI元宇宙沉浸漫游馆、线上Hi元宇宙数字文创平台等项目,并探索将大模型接入景区导航咨询系统等,用科技培育出新的消费模式和产业生态。
借助数字金融等技术,陕旅集团打造“数字支付一期项目”,以旅行社业务板块为试点,通过C2B聚合支付、旅行社供应链金融技术,为旅行社行业运营模式创新提供“科技+金融”解决方案。
可以说,从数字基建、数字运营到数字体验,陕旅集团已经成功探索出一套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不仅有助于自身的转型发展,更能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03
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商业融合,“文旅+”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今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商业、体育、健康的深度融合,既是经济转型、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打造文旅全产业链、延伸消费链条的现实需求。
日前,陕西旅游集团与北京华联集团就进一步拓展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综合体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聚焦“文化、运动、商务”三大主题,从业态布局、主题空间、运营创新等多个维度出发,共同将体育之窗NMC中心项目打造成为西北地区新型商业标杆。
体育之窗NMC中心
一家是大型文旅龙头企业,一家是商务部重点扶持的15家重点零售企业之一,陕旅集团与北京华联的牵手,可谓强强联合,有助于发挥各自优势,借助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时代机遇,为西北地区文旅和商业发展探索新的可能。
每一座高速增长的城市,都需要一流的地标性商业体作为象征。正如SKP之于北京,万象城之于深圳,太古汇之于广州,作为冉冉升起的万亿经济强市,西安同样需要一座能够代表城市形象、引领消费潮流、提振消费能级的地标商业体,因此西安SKP不仅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也为市民带来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购物、用餐和艺术体验。
与一般的商业体不同的是,陕旅集团与北京华联联合打造的体育之窗NMC中心,不只是简单的商场或卖场,不只是购物或美食空间,而是集文化、旅游、商业、体育等多元业态为一体,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的试验场之一。
体育之窗NMC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华联打造的全新产品线DT51,被誉为“青春版SKP”,以社区中高端消费为定位,以年轻潮流为特色,以新型购物体验为特征,具有独特竞争力。
透过一次次跨界合作,外界看到一家老牌文旅企业锐意创新的持续探索。作为国内品类最齐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综合效应最凸显的旅游企业之一,陕旅集团业务已覆盖旅游服务、旅游综合体(文旅中心区)、旅游文化和旅游科技、旅游投资和金融、旅游体育等方方面面。
可见,陕旅集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拓展“文旅+”的范围和空间,做大“文旅+商业”“文旅+体育”“文旅+演艺”等业态,持续放大消费的乘数效应,走在转型变革的最前列。
04
陕旅集团的主动转型,带来哪些启示?
许多人将文旅产业视作传统产业,以为旅游就是景点打卡加上餐饮住宿的“一条龙”模式,而文旅产业更多以门票经济作为支撑,没有太大科技含量。
显然,这是极大的误解。
且不说随着中国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壮大,大众旅游时代早已到来,传统的单一景点旅游早已转变为全域旅游,这几年层出不穷的网红城市,从山东淄博到贵州榕江再到甘肃天水,都不是靠着景点而出圈,而是具有本土特色且得到短视频催化裂变的生活场景。
更关键的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早已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通过文化夯实旅游的价值基础,再进一步通过“文旅+”拓展其产业边界,延长产业链条,带来更大的“乘数效应”。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更是改变了文旅产业的传统“玩法”,让一些过度依赖门票经济或传统观光模式的地方饱受冲击,没有多元化、个体化、现代化的旅游体验,何以吸引并留住更多年轻人?
可以说,大众旅游时代,文旅产业竞争愈发激烈,景点不再是非来不可、独一无二的支撑,文旅资源禀赋再好的地方,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很容易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陕旅集团深知这一点。
作为省属大型文旅国企,自1998年成立以来,陕旅集团以创新为己任,以使命意识、机遇意识和市场意识,主动自我革命,走在转型的最前列,肩负起打造“文旅强省”的重任。
正如陕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冰所说,“陕旅集团共有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传统旅游型企业转型为投资型旅游企业。第二次转型是从投资型旅游企业转型为旅游科技企业。”
如果说第一次转型,带来的是全产业链发展的优势,文化与旅游及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让陕旅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和强劲竞争力。
那么第二次转型则是科技赋能的全面迸发,带动新科技、新创意、新商业模式的诞生,让一家传统文旅产业真正变成科技企业,为行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之路。
从传统文旅企业到旅游科技企业,从传统旅游业态到“文化+旅游+科技+商业”的全方位融合,在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的双轮驱动之下,陕旅集团正为打造陕西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