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穷游哈尔滨第2天,红专早市吃逛到中央大街 12岁女孩豪掷5万元买“高阶”卡牌
10月25日,穷游哈尔滨第2天,红专早市吃逛到中央大街 12岁女孩豪掷5万元买“高阶”卡牌,
10月25日,穷游哈尔滨第2天,红专早市吃逛到中央大街
我和表姐昨天睡了一个早觉,今天早上6点起床,收拾好后7点赶往地铁站,8点我们已经到了红专早市,来之前我做过攻略,知道早市开集比较早,收集也比较快,为了不错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我们从早市的一头逛到另一头。
我提醒表姐,“别急着买东西,网友说好东西多的很呢,一次也别买太多。”
才刚刚8点,人已经涌不动了,还看到好多做直播的,像尹胖子油炸糕已经排了两长队,还拐了一个弯儿。
表姐说人太多,不要排队了。我俩又往前走了好远,炸油糕的也有几家,我选了一个人比较少的,买了两个,3块钱,热乎乎的,咬一口,里面有豆泥,外面是糯米,软香不腻,特别好吃。
我们那里的早餐也有这种东西,叫糖糕,不过口感没有这种好,我们那里的糖糕就是普通的面粉,里面放的是白糖,吃起来有点腻。
表姐刚开始还不好意思边走边吃,我四口就把一个糕给吃完了,“你看看这里的早餐没有桌子,都是边走边吃呢,再说这种糕凉了也不好吃了。”
东北的冻梨那是有名,在我们当地的超市,过年的时候我见过,9块钱一个,但没有吃过。
冻梨汁,我在酒店里也喝过一次,和在早市上买的冻梨汁味道根本就不一样,这个更纯,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梨子的味道。
15块钱一杯。有常温的,有冻的,还有加热的。
早上风有点大,还有点凉,我和表姐都不敢喝冻梨汁,也不敢吃冻梨,昨天吃冻过的杨梅,把我俩的牙都快冰掉了。冻梨我很想尝试一下,又怕牙齿受不了,最后买了一杯常温冻梨汁。
不知道这个咋吃,如果买了,我还得问老板。
粘豆包10块钱一份,8个,别看个头小,吃着挺当饱。
电视剧《别把豆包不当干粮》,不知道那里面的豆包是不是就指这种粘豆包,味道很好,我一口一个。
我们那里的豆包就是白面,发好之后包的红豆泥。和这个粘豆包的口感完全不一样。
它这个外面是糯米,里面像豆沙,煎好之后撒一层白糖。白糖细腻的就像雪花一样,甜而不腻。
也可以吃蒸的,但老板说煎的豆包更好吃。
终于吃到传说中的粘豆包了
我俩边吃边逛,好多水果,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价格也不贵,还有卖人参的,小的5块钱一根,大的10块。
我说买两个小人参回家送给老六,也算是他支援我2000块钱来趟哈尔滨。
表姐也说买几个回去。
我刚蹲下来,想挑几颗小点的,一个大姐站起来悄悄说,在网上也能买到。
我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人参,长得真像小人一样,上面还带有泥巴,但具体有啥功效,咋个吃法,我也不懂。
买的人特别多,我和表姐看看热闹,想着往回带也不方便。
人参
酸奶我喝过,酸奶冰激凌也尝过,酸奶糕我以为是软的呢,15块钱一块,真空包装,硬的像砖头。
我问老板能不能直接吃?
老板说放口袋里捂一会儿,软和了更好吃。
咬一口有点像奶酪的味道,又香又醇还比较浓。我们那里的奶酪棒三块钱一个,就是一小口,小六偶尔也吃,我尝了尝味道过于甜香,不像这个口感那么好。
在棉袄口袋里揣了半天
差不多一个小时,把红砖早市转了个遍,好吃的太多了。只要你的肚皮装得下。早市里还有卖二人转那种红棉袄花棉裤的,我好想买一套穿呀,表姐说太夸张了。
9点多我俩从早市出来,走不多远就到了著名的中央大街,看着脚下的面包石,据说有百多年的历史,在阳光的照射下还有点反光呢,踩在上面,那感觉和在网上看视频完全不一样。
我们来的早,周围的店铺开门的不多,中央大街的游人也不多。
表姐笑,“这个季节出来玩真好,不冷不热,还不挤。”
你不知道,暑假我们去重庆,去洪崖洞,挤得让你根本都不敢再往前走,闷热的都喘不过气来。
来之前我也知道这个季节是哈尔滨的淡季,我以为中央大街不会有太多的游人,等11点多我们转回来的时候,卖马迭尔冰棍的,卖面包的,好多店铺前已经排起了长龙。
我们早上刚到中央大街,就在网友说的那家网红店买了一个原味的马迭尔冰棍,5块钱一个,也没有包装。
表姐笑,“和你一起真是开了洋荤,穿着棉袄,大冬天的跑哈尔滨来吃冰棍。”
我以为就我俩勇敢呢,12点后,你再看整个在中央大街上行走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背着背包推着行李箱,人手一根冰棍,那就是中央大街的标配了。
据说冬天零下几十度,他们也吃冰棍呢,不过那时候不能用舌头舔,否则会把你的舌头粘住,得一口一口的咬着吃。
好吃不贵
我看到网友说的那家网红马迭尔冰棍,毫不犹豫的就买了两根,当时也有两个背包的小伙子,在那犹豫,看我们买了两根,他们也买了两根。
吃着冰棍,一直走到中央大街的尽头,走地下通道,就到了防洪纪念塔。
如果七八月份你再来,想拍到一张完整的照片,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看看天有多蓝。
防洪纪念塔的背面就是著名的松花江了,往右边走,可以坐轮渡到对面的太阳岛,左边可以坐揽车。
表姐问我咋搞正清楚咩,好像来过多少次一样。
“出门前我可是做了不少功课呀?”
斯大林公园那颗石头已经有几个人在拍照打卡了。
松花江边有垂钓的。揽车也在不停的运行。长江索道我体验过一次,20块钱,今天就不想花60块钱坐松花江的索道了。
听说轮渡才两块钱,感觉还好一些呢,等我俩去了码头,上面贴有通知,因为水面上涨,风大浪急,轮渡停运了。
表姐着急的问,那咋过去啊?
“不着急,等冬天哈尔滨的江面全都冻住了,咱俩坐着雪橇,溜冰过去呗。”我给表姐开玩笑,然后继续往前走,就到了网红铁路桥。
夏天来过的网友或者看过视频的友友都应该清楚,旺季挤得你恨不得长上一双隐形的翅膀,飞到桥上去。
但这会儿就只有寥寥几个行人,踏上十几级很有年代感的石头台阶,拐两个弯儿,就站到桥上去了,两边还开辟有自行车电瓶车道。
有几段是玻璃的,踩在上面都可以看到松花江的滔滔江水。我和表姐都有点恐高,只好站在旁边的木板上,偶尔伸出半只脚,偷偷的往下看一眼,又惊叫着退回去。
一个大叔笑着说,“这会儿没人,赶紧站上去拍照。”
吹着松花江的江风,看着两边的风景,还有快速奔跑的火车,不知不觉我俩已经从桥头穿过了整个江面。
出口有一个大叔在值班。
我问他穿过这座桥,对面有啥风景,去太阳岛有多远?
大叔转过身随手一指,“往左边走就到太阳岛了,再过去那边也没啥风景了。”
我问去太阳岛,走过去得多长时间?
“40多分钟吧。”
我和表姐相视一笑,“咱还是走回去吧,想去太阳岛,明天坐地铁过去。”
如果是我一个人,可能真会徒步去太阳岛,只当沿着松花江边散步了。
夏天,在铁路桥上面乘凉,那可真惬意。两边还有好多供游人休闲的椅子,桥面上干净整洁。
下桥的时候顺便去了趟卫生间,这会儿才真正的逛起了中央大街。
我最喜欢走在这种面包石上。
风停了,太阳出来了,温度简直和信阳差不多。游人不是太多,体验感用东北的话说,那叫嘎嘎香。
哈尔滨人的热情无处不在,我和表姐聊天说想吃锅包肉,在网上也看过攻略,说哈一百商场上面有一家锅包肉比较正宗。
表姐问我那个商场怎么走?
我刚掏出手机想导航,一个说着东北话的大姐笑着说,“你们是来旅游的吧?”
“是哦。”
大姐笑着说,“对我们哈尔滨感觉咋样呀?”
“好的很。”我和表姐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笑嘻嘻的回答。
大姐告诉我们,“直走到第一个路口,右拐就可以看到了。”又祝福我们在哈尔滨玩的开心。
你说,哈尔滨的人不但热情,还这么主动,人家的旅游业不火,那才怪呢。这次的行程才刚开始,我又在计划着冬天来看雪,来松花江上溜冰呢 。
因为我发现到哈尔滨来不需要带“心眼子”,也不用担心被人骗,正适合我这种没心没肺,又不擅长交际的人。
中央大街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我也知道像中央大街这里面,吃点冰棍,吃个冒烟的面包还可以,有些东西就没必要买了,这些大家都懂得。
但又禁不住诱惑,今天我也奢侈了一把,买了一个50块钱的烟囱面包。
一只手举不动
面包里面卷上冰淇淋,虽然有点贵,但口感真的好,我们两个人到最后还没吃完呢。
表姐边吃还边说,这也太贵了。
“咱又不是天天吃。”
我平常对自己很节俭很抠门,但如果去了外地,新鲜的东西我也舍得尝试。
等我们再往前走,看到许多人也在排队买和我们这款差不多的面包冰激凌,不都图个新鲜嘛。
表姐才开心,“看来咱也没吃亏哈。”
只要是哈尔滨的特产,没吃过的没尝过的我都想尝一下,马迭尔冰棒吃了,还差红肠了。
再走没多远就得见到网红面包树,上面的面包是真的,有的被人扣吃了,我也伸手抠了一点。
可能当年受sL的影响,哈尔滨的面包和列巴多种多样,口感是我们那里的面包没法比的。
我说买一个大列巴,表姐说真的不能再吃了,否则中午就吃不进去饭了。
来了哈尔滨,红肠怎么能不尝一下呢?
10块钱买了一根,切成两半,我和表姐一人一半。又香又好吃,可能我吃的姿势不对,也可能动作太粗俗,也可能是边吃边左右观望,这么大半根红肠,我才刚咬了两大口,后面啪嚓一下摔到地上去了。
我用棍子把它扎起来,送到路边的垃圾桶里,表姐以为我还想吃呢,把她的那半根递过来让我咬一口,结果也啪叽一声掉地上摔的稀碎。
表姐笑,“土地爷和咱争嘴哩。”
等我们找个地方吃午饭,已经1:00了。
西红柿炖牛腩
满满一大盆,下面全是牛肉,我们只把上面的西红柿汤给喝了。
锅包肉酸甜爽口,我们连一半也没吃完。
本来想打包带回酒店的,我问服务员凉了还能不能吃,他说太凉了就有点硬了,我就没要了,浪费好可惜呀,哈尔滨这边的菜量实在是太大了。
一菜一汤,两个饼,两个人根本吃不完。
皮薄肉多。
并且,这三个菜都是新鲜做的,不是预制菜,因为我们等了有半个小时,而餐厅里吃饭的人也不是太多。
还有两个老外,不会说中国话,比比画画的也点了两个菜,不会用筷子,两个人就用叉子扎着吃。
我们两个人的午饭花了98块钱,剩下了一大半。
主要是我们一上午嘴巴都没闲着。
“明天再来逛吧。”我对表姐说,“再逛咱俩也走不动,吃不动了。”
我俩从早上7点到现在,整整7个小时,除了偶尔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基本上都在走路,都在吃东西。
我俩不赶时间,不想玩的太累。也不想走马观花,明天再去圣索菲亚教堂和道里菜市场吧。
听说那里的美食更多,美景更出片。
谁说哈尔滨的这个季节是旅游淡季?又是谁说这个季节哈尔滨不好看,没下雪,树叶子也光秃秃了?
我想说,这个季节来哈尔滨旅游真是太舒坦了,不冷不热,树上的叶子还多的很呢。游人不多,酒店不贵,体验感岂止是一个“哇塞”了得!
用我们方言说,那就叫“哟,你可真搞ju是了。”
顺便说一下,哈尔滨的餐馆,吃饭都不提供纸巾,昨天我们吃火锅买了一包,两块钱,但比我在超市里买两块钱一包的纸巾要大得多。
12岁女孩豪掷5万元买“高阶”卡牌
转自:法治日报
编者按
这个暑期,一张三寸的卡牌成了不少未成年人的“社交密码”。从线下商场里的“专属拆卡座位”到线上的拆卡直播间,卡牌风靡一时,有的孩子花光零花钱购买各种“稀有卡”“典藏卡”,有的孩子甚至偷盗家人钱财购买卡牌……集卡,成了这些孩子的社交名利场,炫耀攀比暗流涌动;也成了不少家长的心病,不仅耗费钱财,还影响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一些未成年人“集卡成瘾”背后暗藏哪些猫腻?又该如何刹住这股卡牌风潮?法治经纬版今天推出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林铭溱 “买卡不炫,等于白买。” 12岁广东女孩张秋把自己集来的稀有卡和特殊价值的卡牌围成6圈,拍成花样视频,配上这些文字,发在朋友圈。这6圈卡牌的价值,将近2万元。为了拥有这些卡牌,过去一年里,她花了5万余元。 沉迷于卡牌的不止张秋。13岁四川女孩李雅同样“陷进去了”,为了在直播间拆卡,她在1个月内偷偷刷爆了外公的信用卡,总共下了58单,消费5000多元。 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卡牌会让平时乖巧节俭的小孩变成这样?张秋妈妈和李雅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卡牌的玩法类似于抽盲盒,越稀有的款式越“值钱”。玩家们有一套自己的术语,购买卡包叫“抽卡”,拆开卡包叫“拆卡”,有的玩家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卡片,会购买整个卡盒来加大抽中的概率,这被称为“端盒”。这类玩法加上精美的外观,搭配短视频、直播等营销推广手段,让一些中小学生难以抗拒。为了买到心仪的卡牌,一些人反复购买,或是高价买入他人抽中的卡牌,不知不觉花了一大笔钱。
现场
座无虚席满地“废卡”
“同学们都玩卡牌,为了加入他们,我也就开始玩了”; “我会和同学互换喜欢的卡,老师不允许把卡牌带到学校去售卖,但我们可以在网上买”; “我的目标就是稀有卡,其他普卡直接扔掉”…… 记者连续多日走访北京市西城区某商场售卖卡牌的店铺,发现一到周末,大量中小学生或坐或站在商品墙前拆卡,卖家设置的专门供卡牌消费者拆卡的区域座无虚席。 两名读初中的孩子在货架前挑选卡牌,他们拿起一盒掂一掂后再拿起另一盒。“我们主要是想要‘稀有卡’,掂一下感觉重量,虽然不太准,但有时候也能掂中。”其中一名孩子对记者说。 还有一名家长带着孩子在店里拆卡。其介绍,孩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收集卡牌已经快一年时间,“平时在学校周围的文具店买卡牌,有次拆到一张价值268元的‘高阶’卡牌,兴奋得不得了,拉着我特地来这里再试试运气,不来就在家哭闹”。 记者看到,店内不少拆卡者脚下有大量卡牌。一名女孩说,这些被扔掉的都是普卡,一个盒子里也就能留下几张“稀有卡”,其他没有收藏和炫耀价值的都会被扔掉。“暑假期间,同学们会约着一起来这里,大家一包接一包地抽,还会相互借钱买,有同学省下家长给的早饭钱或午饭钱来抽卡。” “竟然一张好卡都没有。”记者循声望去,只见几名女孩撕开各自手上的一盒卡牌,迅速查看卡牌右上角的英文等级小标,发现没有自己想要的标志,当场就把3包16张卡牌扔掉。“不是好卡,就叫废卡,这学期我们扔掉的废卡就有上千张。这都不算啥,我们几个人钱不多,就是简单玩玩,比我们厉害的同学多多了。”其中一名女孩说。 在另一家售卖此类卡牌的店铺,记者看到,有的孩子随身携带专门的卡册、卡套、卡包和卡砖(保护和展示卡牌的容器),和其他小朋友商量着换卡;有的孩子一口气买下3整盒共90包卡牌,买好后席地而坐,一包包拆开;还有的孩子不时和店内负责回收二手卡牌的“黄牛”了解某卡牌的实时行情,盘算着手里的卡牌价值几何。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陪孩子抽卡的家长,发现他们都在担心孩子过度沉迷于卡牌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但又不得不陪着孩子来。有家长说,“既然一定要玩,那还是我陪着放心些”;有家长寻思尽量引导孩子理性消费,避免过度沉迷;还有家长想着“自己平常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既然孩子有兴趣,不妨满足他的愿望”。
上瘾
卡牌成了社交密码
这些未成年人为何沉迷于抽卡拆卡?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人是从“跟风”到“入坑”。 近期,广东某小学的李老师注意到,班上的女同学大多都在玩卡牌,一些同学是为了“跟风”:不玩卡牌的同学会被认为是“落伍”了;在同学群里,有的孩子会显摆自己的卡牌;在一些孩子眼中,有了好的卡牌,就等于有了好的人缘。 “比‘跟风’更可怕的是‘上瘾’。”拥有29年教学经验的李老师觉得,这种卡牌的性质与之前学校明令禁止过的烟卡等卡片的性质极其相似,却又更加来势汹汹。她给班上同学做了问卷调查后才发现,原来已有半数学生接触过这种卡牌。不少同学说自己“瘾大”,已经买了“几十次”。当问及拆卡带来的感受时,四分之三的学生用“上瘾”来形容。 比如张秋。一年前,她从同学那儿第一次看到这种卡牌,就想自己也拥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告诉记者,自己收集卡牌的初衷,就是为了和同学们有共同话题。她从小卖部、商场购买卡包、卡盒,从开始花10元买一小包到后来豪横地花100多元“端盒”。 把几个卡包摞起来对齐剪开,把卡牌成叠排好,迅速翻翻有没有“好卡”,这是张秋“行云流水”的一套动作,也是让她觉得“刺激”的时刻。她会把自己拆出来的卡牌拍成视频发到朋友圈,“同学们都羡慕不已”。 一年下来,张秋砸下5万元购买海量卡牌,将“高阶”卡牌精装成册,这让她有了“炫耀”的资本。“不是每张卡牌都有进入册子的资格,只有‘稀有卡’才值钱。有时拆数十包卡才能出一张‘稀有卡’,其余大多是普卡,会被丢掉。现在看看那围成6圈的价值近2万元的卡牌,我觉得钱花得太值了,不但买来了成就感,而且买来了同学们的羡慕。”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小学生群体之间,“稀有卡”也有等级划分。一张普通级别的“稀有卡”至少可以卖到80元至160元。如果抽到了级别更高的“稀有卡”,甚至可以溢价到几百元。 张秋告诉记者,她会拿着卡牌去和同学交换,也会在同学那儿买卡牌,自己买过最贵的一张是400元。这笔买卖,她不敢告诉家长,因为“我很清楚这是一笔数额不小的、难以启齿的支出,但看到这么稀有的一张卡牌,我太想拥有它了,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 同样控制不住买卡牌欲望的还有李雅,她甚至想过把手绑起来,阻止自己买卡牌。 起初,她也是为了和玩得好的伙伴“保持一致”,花10多元在学校周边的小卖部买少量卡包。后来“瘾”越来越大,她把自己存钱罐里的1000多元零花钱全部拿去买了卡牌。后来,零花钱也用完了,她就窃取了外公的信用卡密码,不到1个月时间,刷爆了这张信用额度为5000元的信用卡。
狂欢
直播拆卡以小博大
除了线下购买与交换,线上卡牌“以小博大”的方式更加疯狂,社交平台成了一些未成年人抽卡拆卡的狂欢阵地。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他们中的一些人组建了“×圈交流”“出收卡及避雷群”等社交群,在群里买卖自己手中的卡牌。 “我在收××(某动漫人物的名称)卡,有卡的家人们私我”“24包自封包黑背保真!我是未成年人所以不走平台”……近期,这些群组关于买卖卡牌的热度居高不下。 还有一些由拆卡直播间搭建的社交群,这些群往往链接不同的拆卡直播间。一些未成年人在直播间消费,希望能“花小钱,抽回本,甚至抽到更值钱的卡牌”。 “恭喜宝宝拆出了3只小马!我们来给宝宝拆两盒卡牌。”记者点开某直播间,看到主播正在用“数卡牌上人物个数”的规则拆卡。 在这种规则下,买家最少需要拍下售价29.9元的5个卡包,主播拆卡后根据卡牌上人物的数量兑换不同系列和数量的卡盒。根据规则,购买的卡包越多,数出的卡牌人物也就越多。以此类推,赢得卡盒的等级可能越高或数量越多,抽出“稀有卡”的概率也就看似越高。 除了上述规则,还有“数蚊子”“非酋”等五花八门的玩法。记者连续多日观看数场拆卡直播发现,这些拆卡直播间虽然充斥在不同社交平台,但价格、玩法基本一致。大多数直播间虽然挂着“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标语,但实际上形同虚设——直播间并未在买家下单时进行任何身份确认,只是在买家下单后拆卡前,要求他们在评论区打下“已成年拆”弹幕。比起是否成年,主播更强调“一经拆开,不退不换”。 据记者调查,一些拆卡尤其是拆动漫卡直播间的主力军是10岁至13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在直播间里下单的数额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不少人还会因为拆不到好卡“回不了本”而反复下单。 李雅妈妈告诉记者,为了抽到值钱的卡,李雅花了大量时间把卡盒的系列、卡牌的等级以及抽卡的规则弄得清清楚楚,甚至为了了解卡牌上的人物而仔细查找并熟背相关资料。“这些规则是弄清楚了,成绩却下滑了不少。” 李雅刷爆外公信用卡,就是因其在14个不同的拆卡直播间里下了58单,最少的一单花了9.9元,最多的一次性买了150包,花了1988元。
维权
申请退款并不容易
然而,狂欢背后暗藏的却是套路。 “概率都是设置好了的,架子上放的盒子都会被标号放好,中和不中,主播一目了然。”目前在湖北工作的洪先生曾是某拆卡直播间的主播,他透露,这类直播间一般会有很多“托”,这些“托”不仅藏在直播间公屏上“刷热度”,还会伪装成下单的买家,“下单的人里有很多‘托’,主播会把能中奖的盒子故意安排给‘托’,营造直播间很容易‘抽中’的假象,骗你一个人下单。那种超过两次以上中的,可以说都是假的。” 对于真实买家,拆卡直播间另有一套刺激下单的“机制”。 洪先生介绍,抬“端盒”的必定有抽中“稀有卡”的,中了之后会继续中,之后就不会让人再中奖了。通过这种刺激手段,有消费者在两个月里消费了两万多元。 “这就是一种主播‘做庄’,买家下注的变相‘赌博’。”洪先生说。 目前在广东工作的崔女士也曾在拆卡直播间当过主播。她坦言,就算不是游戏玩法,“散包平拆”也是套路满满。主播会在开播前在每一盒侧面剪开小口做好标记,“每次直播都会有人在后面讨论要给人出什么”。 对于消费者是否为未成年人,洪先生和崔女士都提到,直播间原则上不允许未成年人下单,但对于买家真实年龄,主播其实并不清楚。 当未成年人在直播间豪购卡牌后,家长要想申请退款却不容易。 李雅妈妈为了让女儿认识到这是错误行为,决定带着女儿一起维权。她找到女儿单笔消费较高的几个直播间,要求直播间退货退款。 “有的直播间在我解释清楚后就退款了,但有的直播间态度非常恶劣,坚决不肯退,我找了平台介入,平台也管不了。”其间,李雅妈妈查到了某直播间显示的所谓营业执照地点位于海南省,她问询了当地有关部门,却发现“这个摆出来的执照地址是错的,公司也显示经营异常”。 “直播间的负责人说要让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才能退款,而相关部门却说开不出证明。”走到这一步,李雅妈妈觉得自己也跟着“陷进去了”。 在维权过程中,李雅妈妈接触了不少深陷其中的家庭,有的孩子花了几万元,有的甚至高达10多万元。对于当下一些未成年人的消费观,李雅妈妈很是心痛,“这种卡牌风潮该急刹了”。 (文中受访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漫画/李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