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黑心烤鸭”团伙落网,成本不足3元、月售5万只:自己不敢吃 10元散酒卖千元,别再迷恋“特供酒”了 | 新京报快评
11年“黑心烤鸭”团伙落网,成本不足3元、月售5万只:自己不敢吃 10元散酒卖千元,别再迷恋“特供酒”了 | 新京报快评,
11年“黑心烤鸭”团伙落网,成本不足3元、月售5万只:自己不敢吃
编辑|历史求知所
北京烤鸭,这道享誉中外的美味,不仅是北京的饮食名片,更是每个游客到京之后必尝的美食之一。
尤其是全聚德烤鸭,早已成为品牌的代名词。然而,谁能想到,2011年,一起“黑心烤鸭”事件震惊了全国。
这些所谓的“北京烤鸭”成本不足3元,却被包装成“正宗全聚德”,堂而皇之地售卖给成千上万的游客。
让人更感讽刺的是,制假者自己都不敢吃这些鸭子。那么,这些假冒伪劣的烤鸭是如何流入市场的?背后的黑心团伙又是怎样被警方一网打尽的?
?——【·初露端倪:游客的愤怒·】——?
2011年初,一位名叫赵女士的游客从西安来北京游玩,像许多游客一样,她在前门大街的特产店里买了几只真空包装的“北京烤鸭”打算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当她兴冲冲地打开包装时,却发现了令人作呕的景象——鸭肉早已变质,散发着恶臭,肉质和骨头挤作一团,甚至呈现出怪异的红色糊状物。
赵女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哪是什么北京烤鸭,简直就是一堆腐烂的垃圾!
赵女士的愤怒在网上引发了连锁反应,许多网友纷纷分享了自己购买到劣质真空烤鸭的经历,有人甚至戏称自己“花钱买了一包臭鸡屎”。
很快,一篇名为《我在北京被骗了》的帖子在天涯、贴吧等社交平台上火了起来。
帖子详细描述了许多游客在北京购买到劣质烤鸭的遭遇,大家纷纷指责这些黑心商贩,甚至有人质疑,这样的烤鸭还能吃吗?
随着网上讨论的热度持续升温,这一问题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为了弄清这些劣质烤鸭的来源,几家媒体派出记者进行暗访。
记者走访了北京火车站、前门大街、王府井等旅游区,发现这些所谓的“全聚德”真空烤鸭售价离奇便宜,通常在15到70元不等,而真正的全聚德烤鸭售价则至少在200元以上。
这些低价烤鸭是怎么来的?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很多小商贩坦言,这些烤鸭根本不是全聚德的产品,而是一些小作坊的劣质仿冒品。
这些商贩还透露,由于外地游客很难分辨真假,再加上价格便宜,劣质烤鸭在市场上非常畅销。甚至有些商家自嘲道:“我们卖的这些东西,自己都不敢吃。”
?——【·幕后黑手:河北博野的“黑心工厂”·】——?
2011年5月,北京警方展开了一次针对“黑心烤鸭”的专项行动,经过几个月的调查,警方最终锁定了一个以孔令叶为首的犯罪团伙。
原来,孔令叶在河北博野县经营着一个“烤鸭工厂”,工厂里生产的烤鸭成本仅2.3元一只。
这些鸭子根本没有经过正宗的烤制工艺,而是使用劣质鸭架,经过简单的加工和调料处理,再加上色素和甜面酱,伪装成烤鸭。
更可怕的是,每袋所谓的“烤鸭”里,几乎有一半的重量是甜面酱,这样一只500克的劣质鸭架,加上甜面酱,就摇身一变成为1公斤的“北京烤鸭”。
这些假冒伪劣的烤鸭一经真空包装,再贴上伪造的“全聚德”商标,便以低价销往北京的各大超市、特产店和旅游区。
2011年5月25日,北京警方在西城区的一家酒店停车场内,成功抓获了孔令叶等人,当时,他们正准备将七箱已经包装好的劣质烤鸭运往市场销售。
警方顺藤摸瓜,迅速查封了孔令叶在河北的工厂,现场扣押了3000多只已经包装好的劣质烤鸭。警方在工厂内发现的景象令人震惊:劣质鸭架随意堆放在肮脏的地面上,已经开始发臭,有些甚至生了蛆。
工厂的卫生条件极其恶劣,生产环境充满了腐烂的气味,而这些烤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制作出来的。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警方还发现了大量伪造的检疫合格证明,正是这些假证件,让这些劣质烤鸭得以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
?——【·黑心烤鸭的销售网络·】——?
孔令叶的黑心烤鸭工厂不仅仅满足于本地市场的需求,他还通过伪造的检疫合格证明,将这些劣质烤鸭销往全国各地。
据警方调查,孔令叶的烤鸭每月销量可达5万只,而这些烤鸭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正因为如此,购买者络绎不绝。
由于外地消费者对北京烤鸭的品牌认知较强,这些假冒“全聚德”的烤鸭极具迷惑性。消费者往往在购买时无法分辨真假,直到打开包装,才发现自己上了当。而这些劣质烤鸭不仅口感差,还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事后,专业检测机构对警方查获的劣质烤鸭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烤鸭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尤其是大肠菌群的含量超标了十几倍。
这样的烤鸭不仅无法食用,长期食用甚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致命危害,严重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实际上,劣质烤鸭的制作环境和原料来源极其恶劣,这些黑心商贩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腐烂的鸭架,加上极不卫生的生产条件,根本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更讽刺的是,孔令叶等人自己从不吃这些烤鸭,他们清楚这些鸭子到底有多恶心。
?——【·黑心商贩伏法·】——?
2011年10月,法院对孔令叶等人进行了审判。
最终,孔令叶因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以6万元罚款,而其他涉案人员也分别被判处了一到四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在庭审过程中,孔令叶等人试图狡辩,声称他们的产品是合法的,并且持有卫生许可证。但警方早已查明,这些证件都是伪造的,面对铁证如山,孔令叶等人最终只能低头认罪。
“黑心烤鸭”事件曝光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和公众纷纷质疑,为什么这些劣质烤鸭能够如此轻易地流入市场?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到底存在哪些漏洞?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不法商贩为追求暴利罔顾消费者健康的恶劣行径,也让人们意识到,当时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诸多不足。
事发后,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力求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起事件也为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在购买食品时,切勿只贪图便宜,尤其是面对那些以“名牌”或“特价”为噱头的商品时,更需要保持警惕。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作为消费者,我们必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谨慎选择,避免上当受骗。
?——【·结语·】——?
“黑心烤鸭”事件的背后,不仅是一个黑心商贩的丑陋行径,更是对整个社会食品安全监管的一次考验。
虽然孔令叶等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这一事件依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美食的同时,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
信息来源:
全聚德遭遇“李鬼”,5万多只假烤鸭被卖给游客……——最高人民检察院
“黑心北京烤鸭”成本仅三元 多名经销商被控制——央视网 新京报
知道黑心鸭来历 自己不吃——凤凰网资讯 法制日报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10元散酒卖千元,别再迷恋“特供酒”了 | 新京报快评
▲警方在“特供”假酒窝点查获大量假酒和包材。图/新华社
“中南海内招酒”“中央军委办公厅内招酒”“海、陆、空军部队特供酒”“中央警卫局接待用酒”……据新华社报道,近日,重庆警方侦破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抓获涉案人员53名,摧毁一个辐射全国的“特供”假酒包装、生产、批发销售网络,揭开了“特供”假酒黑产内幕。
从报道看,成本价10元一斤的基酒,在酒瓶印上“特供”之类的字样,一瓶就可以卖到上千元。酒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由小作坊用散装酒灌装的,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然而,即便如此,类似的“特供酒”在不少人群之中还是备受推崇。
事实上,早在2013年3月,国管局等五部门就联合下发文件,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同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下发通知,明确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
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还曾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2022年,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这些规定和动作都表明,如今的正规市场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特供酒”,这些五花八门的“特供”,只是一些不法商人用来欺骗消费者的幌子。
近年来,由于执法部门的持续打击整治,“特供酒”泛滥势头得到了遏制。但为了逃避监管,一些所谓的“特供酒”转入到“地下”隐蔽销售,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整治难度。也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法商人制作销售“特供酒”的新闻仍能偶见报端,这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
那么,一些人为何热衷于购买“特供酒”?现实中,这些所谓的“特供酒”,之所以在一些圈子中间流行,要么是因为社交需求、要么是出于收藏需求。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撑面子”,至于好不好喝、味道如何,反倒变成了次要因素。
“特供”字眼的背后意味着“特权”。在一些人眼中,在社交场合中若能喝到或者收藏这样的酒,便意味着拥有某种身份的象征。这种对特权的推崇及其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快感,令不少人对所谓的“特供酒”趋之若鹜,即便这些都是虚妄的。
这些不法商人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才能让“10元钱的酒卖出上千元”。对他们而言,只要做得隐蔽一些,其中的暴利仍“值得冒险”。并且,销售渠道越发隐蔽,越增加了所谓“特供酒”的神秘感,“特殊渠道留货”“限量秒杀”等话术,都只是为了助推其销量。
就此去看,要想持续打击“特供酒”乱象,除了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打击整治力度,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从观念层面对所谓的“特供酒”祛魅,不再迷恋于此。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打击“特供酒”的“市场”。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