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三十年: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与汇率市场化改革 十月份华北建材市场或将震荡偏强运行
风雨三十年: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与汇率市场化改革 十月份华北建材市场或将震荡偏强运行,
风雨三十年: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与汇率市场化改革
文章重温了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在过去三十年走过的道路。近十年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一方面改革汇率定价机制提高市场灵活性,同时启用逆周期调节工具保证安全性;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市场在市场体量、参与者、产品丰富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展望未来,人民币汇率作为联通国内外、本外币的关键金融要素,将继续在金融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汇率市场化改革:行则将至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历经了多次改革,以适应我国经济和金融的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8年到1952年间人民币汇率根据境内外相对物价水平制定并调整,曾因国内恶性通胀而出现快速贬值。1953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币汇率进入固定汇率时期,但“钉住”的标的有所变化:1953年到1971年间,朝鲜战争爆发伴随中美关系恶化,人民币汇率钉住英镑,第二套人民币(新币)也是在这一阶段发行;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人民币汇率转为钉住一篮子货币,该机制持续到1979年。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为鼓舞外贸企业积极性,我国于1981年到1984年实施“官方汇率与外汇内部结算价并行”的双轨汇率制度,并对外贸企业采取外汇留成制。1984年末官方汇率已经接近外汇内部结算价2.8,于是我国于1985年1月1日取消外汇内部结算价,仅保留官方汇率,该汇率在1985年到1993年间被多次调升(对应人民币贬值)。1988年3月,为配合外贸承保经营责任制的推广,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全国外汇调剂中心规程》,各地区自行建立外汇调剂中心,并根据外汇供求自发形成外汇调剂价格,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截至1993年底,外汇调剂市场成交额已占我国进出口外汇交易额的85%。因此,尽管1985年到1993年间我国名义上实施“单一的官方汇率制度”,但1988年后外汇市场实质上是“官方汇率与外汇调节汇率并行”。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即1994年人民币汇改。1994年人民币汇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并轨前官方汇率为5.8,外汇调剂价格为8.7),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二是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强制结售汇制度);三是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四是探索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1997年直面亚洲金融危机,美元兑人民币在1997年11月至2005年7月间稳定在8.28附近,同时政府通过上调出口退税率、提高外贸企业补贴以及增加外贸贷款等措施缓解外贸企业压力。
为履行WTO承诺,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再次启动汇改,废除人民币汇率单一钉住美元的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人民币中间价一次性升值2.1%至8.11,明确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参考上日收盘价确定;维持美元兑人民币日内交易价格在中间价的上下0.3%波幅内浮动。2006年1月人民币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机制;2007年8月强制结售汇退出历史舞台,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境内机构意愿结售汇;2007年5月、2012年4月、2014年3月美元兑人民币日内波幅被先后扩大至0.5%、1%、2%。2008年到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采取了类似1997年“钉住美元”的操作。
2014年后国内经济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向高质量增长转型,贸易顺差收窄,美联储进入紧缩的利率周期和强势的汇率周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逐渐凸显。2015年“811汇改”在此背景下展开,与前几次汇改不同的是,“811汇改”着重于中间价定价机制的改革,将中间价在一周内调整4.6%,使之与收盘价并轨。2016年2月、2017年2月和2017年5月又先后启动三次改革,最终确定了“前日收盘价+前日篮子货币变动+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定价机制,并沿用至今。
图1 人民币汇率机制变迁
资料来源:Macrobond,兴业研究
二、外汇市场发展:欣欣向荣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产品丰富度、参与者差异化、市场活跃度都有长足进步。
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方面,2005年8月、2006年4月、2007年8月和2011年4月先后开通人民币远期、人民币外汇掉期、人民币货币掉期和人民币欧式期权等衍生产品。2011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出人民币对外币的看涨和看跌风险逆转期权组合业务,允许银行同时买入和卖出相同币种、相同期限、等额合约本金的人民币对外币欧式期权组合,帮助期权购买者将潜在最大损失封顶。2014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银行为客户办理卖出期权业务,自此代客汇率避险业务进入快车道。2018年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远期差额交割,即宣告境内人民币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成立。2022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新增美式和亚式两个期权品种,进一步丰富了汇率风险管理衍生品种类。考虑到实需交易原则,目前境内还没有建立外汇期货交易市场。
外汇市场参与者方面,除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境内银行和财务公司以外,券商等非银金融机构(国泰君安证券、嘉实基金、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东方证券等),非银金融企业(华为等)以及境外银行和类央行机构、国际组织等也已加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目前外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主要通道——CIBM(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QFII&RQFII、“沪深港通”和“债券通”——均可直接或间接利用境内外市场进行汇率套保。银行间外汇市场采取会员准入制。截至2024年5月底,银行间外汇即期、外汇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外汇期权会员分别有770家、291家、287家、231家和167家。
外汇市场成交量方面,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额自2015年的1.5万亿美元/月增长到2024年前4个月的3.1万亿美元/月,成交额翻了一番。其中,即期成交额维持在8千亿美元/月到1万亿美元/月,掉期成交额从2015年的7千亿美元/月增长到2024年前4个月的2.0万亿美元/月,远期和期权成交额在2021年政策当局反复强调和宣贯“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后出现显著增长。
离岸人民币市场衍生品种类更加丰富。除在岸衍生品以外,离岸市场还可交易人民币期货、无本金交割期权(NDO)、无本金交割掉期(NDS)、可交易的人民币指数等。离岸市场上最先出现的衍生品品种为人民币NDF(无本金交割远期),1996年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等已形成区域性人民币NDF市场。2002年到2009年间离岸人民币NDF日均成交量最高达到100亿美元,离岸NDF市场成交价格曾经对境内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定价起到一定影响。离岸市场还具备在岸市场未开放的衍生品种——人民币期货。早在2006年8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便率先推出了以在岸人民币为标的,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期货合约;2012年9月港交所推出人民币期货交易;2013年2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正式开始交易可交割的离岸人民币期货;2014年10月,新加坡证交所也正式推出人民币期货合约。外汇期货因为其场内、标准化合约的特征,受到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青睐。
三、强大的货币:未来可期
金融强国建设需要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人民币汇率作为联通国内外、本外币的关键金融要素,在金融强国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未来我国外汇市场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
(一)稳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
在多轮汇率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提升,距离“自由浮动”越来越近。为最终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使前日收盘价在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占据更大比重,扩大日内成交价相较中间价的波动区间,最终达到取消中间价的目标。
二是逆周期工具更多采用价格型工具(例如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以调节汇率预期。降低外汇逆周期调节工具使用频率,仅在国际收支出现较严重失衡并可能形成跨市场风险时使用。
三是有序放松实需交易原则。对于境内企业而言,汇兑和衍生品套保始终遵循实需交易原则,但有时因为交易者过于同质而强化了人民币汇率的单边预期,影响境内外汇市场深度。未来可采取先即期后衍生品、先试点后全国推广的方式,适时、有序地放松实需交易原则。
(二)拓展境内外汇市场深度广度
深度方面,一是在境内发展人民币期货、场内期权和可交易的人民币指数等产品。二是考虑到“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融资需求,适时推出“一带一路”沿线货币的ETF产品,并允许全额和差额交割。三是尝试建立个人投资者参与外汇市场投资的通道。目前通过商业银行,个人投资者可以进行无杠杆的即期外汇买卖。未来对于高净值、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其投资范围可适时放宽到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衍生品。
其中,人民币外汇期货作为境内外汇市场中唯一“缺位”的主流外汇衍生品,未来有望在时机成熟时推出。第一,外汇期货流动性好、交易成本更低,既有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定价效率,又有助于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汇率避险需求。第二,期货市场主要采用中央对手方清算制度(Central Counterparties,CCPs),交易对手风险更可控。第三,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对于逐步放松实需原则,进一步深化汇率市场,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可通过“三步走”战略构建并不断完善境内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首先以外币的交叉汇率期货为突破口,初步建立境内外汇期货市场;其次在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等试验区率先试点人民币相对主流国际币种的外汇期货,并在时机成熟时适时推出人民币兑周边经济体货币的期货;最后放开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并着力打造人民币汇率指数期货产品。
广度方面,目前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者以银行类金融机构和企业财务公司为主,兼有境外政府类机构和金融机构,参与者的同质性相对较高。未来可增加境内实体企业、非银金融机构、海外非银金融机构和企业、境内外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等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引进差异化的参与者有助于提高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举例来说,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固收和信贷类产品代客FICC业务,券商侧重于提供股权类配套的代客FICC业务。
(三)助力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
一方面,调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人民币国际化上的积极性和灵活度,鼓励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在离岸参股或设立分支机构,帮助境内企业在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结算,推动人民币在离在岸的循环;此外为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便利化,包括逐渐扩大境内银行对离岸分支机构的人民币融资额度,鼓励金融机构学习并借鉴海外金融同业的先进经验等。
另一方面,挖掘人民币国际化的应用场景,例如与更多经济体签署官方货币互换协议,在基础设施等优势领域的对外投融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支付结算,与“一带一路”经济体探讨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计价的可行性方案,以自贸区金融和跨境园区金融为载体、创设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新场景等。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及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 Bridge),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和清算的效率和便利度。
十月份华北建材市场或将震荡偏强运行
九月份华北地区建材价格先跌后暴涨。九月份华北地区建材市场仍是围绕基本面和宏观面的变化而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这次反弹不同于之前的是,在“金九银十”传统需求旺季到来以及中秋节和国庆节两次假期的节前备货需求释放,叠加华北建材资源短缺而形成的供需错配的背景下,宏观面利好密集强劲而且超预期连续发力,市场信心被快速重新建立,资本和现货市场开启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价格拉涨狂欢,华北地区建材市场涨价的持续性和幅度均创出了年内之最,抹平前三个月跌幅,领涨全国。
九月份华北地区各城市建材行情回顾:
期螺在经过近十天的持续反弹后,八月底,便出现了滞涨,开始出现回落信号,九月上旬,资金顺势加大做空,期螺暴跌,短短几日便跌破前低,迅速来到了3000关口以下,创出了年内新低。尽管期螺下跌幅度已超200点,使得华北各地建材市场氛围发生了变化,不过华北地区建材现货端仍好于期货,在基本面有所改善的环境下仍有一部分商家对九月份行情比较乐观,京津冀建材市场价格虽跟随期盘下跌,但跌幅有限。九月中旬,供需基本面持续向好,随着政策释放宽松信号以及美联储降息日期的临近,资本开始借助国内外宏观消息进行降息、降准的预期炒作,华北地区建材市场价格出现了明显反弹。九月下旬,在临近国庆假期前备货需求启动的时间节点,叠加华北市场存在规格短缺情况的背景下,先是美联储超预期降息落地,然后是一连串国内重磅政策发布,众多重磅利好集中兑现,市场被燃爆,华北各地建材市场价格开始疯涨,涨速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九月份华北地区主流建材钢厂停产和低产运行为主,市场到货少,华北各地建材市场库存均出现大幅下降,市场资源普遍偏紧
九月份,华北主流建材钢厂(敬业、承钢、乐钢、鑫达、东华、唐银、东海特钢、新兴铸管)建材日产量先稳后小幅增加。九月上旬和中旬,各钢厂生产情况基本没变化,鑫达和东海特钢建材一直停产;乐钢螺纹钢和盘螺虽复产,但时产时停,产量有限;东华保持盘螺生产,螺纹钢一直停产;敬业、唐银、承钢、新兴铸管基本维持八月份产量不变。九月下旬,随着华北地区螺纹钢价格的快速反弹,钢厂利润得到修复,敬业、承钢、乐钢、新兴铸管均小幅增加了螺纹钢产量。从九月份华北地区主流建材钢厂总产量变化来看,虽在九月下旬有小幅增加,但九月份总产量仍然偏低,相较八月份产量变化不大,供应端压力仍小。另外,据了解,目前华北地区主流建材钢厂在资源匹配上仍以保直供为主,直发资源较多,实际到达各地市场的资源并不多,市场到货依然较少,华北各地建材库存大幅下降。据兰格钢铁网统计,截至9月30日,北京建材库存22.76万吨,比上月减少18.54万吨;天津建材库存为3.01万吨,比上月减少3.05万吨;石家庄建材库存为7.45万吨,比上月减少6.5万吨;唐山建材库存为2.45万吨,比上月减少2.6万吨。各地主流资源普遍偏紧,尤其是螺纹钢资源缺货较普遍,部分规格资源甚至在部分城市出现了断货现象。这种偏紧的供应状态也给了市场更多的涨价底气,助推了价格的快速上涨。
终端需求持续缓慢回暖,投机需求释放
伴随华北地区气温转凉,季节性需求愈加显现,下游施工项目陆续开展,叠加中秋假期和“十一”假期备货,节前终端采购偏积极,终端需求有所增加。投机需求方面,随着宏观预期的不断增强,期现两市价格的持续推高,在这种整体向上看好的氛围下出现了明显的信心提振,九月份,投机商家陆续入场,华北各地投机氛围较浓,市场交投环境有所改善,市场整体成交较好,商家出货较八月份明显顺畅。
宏观面利好密集强劲而且超预期连续发力
九月份华北各地建材价格的快速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宏观重磅利好的密集持续发力。主要是围绕美联储降息和国内重磅政策两大方面。
首先是美联储降息,9月11日,美国劳工局公布2024年8月CPI数据,美国8月份整体CPI同比放缓至2.5%,8月核心CPI环比上涨0.3%,较7月环比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为四个月来最大涨幅。该数据支持美联储下周降息25个基点,并应能排除更大幅度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随后,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4.75%-5.00%,这是时隔4年首次降息,并且降息幅度超出此前25个基点的预期。从以往历史来看,美联储在开启新降息周期时,很少大幅降息50个基点,如此大幅度降息仅出现在2001年1月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期和2007年9月次贷危机时期。“美联储”超预期降息落地后,对大宗商品形成利好,推动了钢材价格的上涨。
政策面方面,九月份国内政策面利好消息较多而且较密集发布,最主要的重磅消息集中在9月下旬。9月24日,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一行一局一会”罕见组合发布重磅政策。包括近期降准0.5个百分点,年底或择机再降准0.25-0.5个百分点,将降低中央银行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存量房贷利率预计下降约0.5个百分点至新发放房贷利率附近,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25%下调至15%。还包括创新工具支持A股、平准基金正在研究、发布关于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以及计划对六家大型银行增资、续贷政策阶段性扩大到中型企业等等。消息发布后,多家海外机构纷纷上调中国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市场情绪被充分调动。这次会议基本兑现了此前市场的预期,甚至超预期,尤其是降准幅度为常规2倍,而且年内视市场流动性状况再下降0.25-0.5个百分点,最高释放的流动性可达2万亿元。这些政策信息量大,效果显现,形成股市、商品联动。而这些重磅利好落地后市场情绪还没有消化完,新的一波利好政策再次落地,给市场再来了一波强心剂。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对地产明确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是对地产最清晰的政策目标。马上进入十月份,也是四季度的开始,也到了年底发力的关键时刻。财政政策是市场最需要关注的点,会议强调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救股市稳楼市促消费一系列政策令市场看到救市决心,也看到了对市场信心恢复的作用。
综合来看,九月份华北地区建材市场价格在基本面进一步好转、多重重磅宏观利好刺激下迎来了一轮重大反弹,涨势强劲,今年华北各地螺纹钢现货三个月600元左右的跌幅基本被抹平,各地价格重新回到了年内价格高位。对于十月份行情,由于节前资源紧缺造成华北地区市场价格领涨全国,对其他地区溢价相对明显,随着9月底和10月初华北地区主流建材钢厂陆续复产和增产,在节后需求跟不上价格上涨步伐的情况下,华北各地建材市场或将承压,届时价格不排除回归理性,短期或存小幅调整可能。不过从目前的需求趋势来看,需求逐渐回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是节奏问题,而从目前来看,政策面利好还未出尽,十月份或仍有更多利好释放的可能。随着需求的逐渐好转,再加之利好政策推动,预计十月份华北地区建材市场或将在节后经过短期的观望调整后继续震荡偏强运行。?